记住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本站视点

智能制造:因标准而更“能”

信息时间:2016-01-19 信息来源:网络转载

    一个月前,在参观完德国博世苏州工厂工业4.0生产车间举行的座谈会上,中德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沈斌表示,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但德国的工业4.0在标准方面领先中国。“德国人做什么事情都强调标准,工业4.0是一个先进的、复杂的新生事物,没有标准肯定做不好,所以德国将标准放在发展的第一位。”

    短短20天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提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


    行业标准缺失 智能制造难行


    在智能制造体系中,物联网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物联网起步初期,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曾明确表示:“中国物联网的技术和标准要与其他国家合作,如物流标准应该与全球公认的标准相匹配,即在坚持民族标准的基础上,积极与外界互通。”

    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由于缺乏行业性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往往需要先解决许多复杂的标准技术难题,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来。例如,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缺失,导致设备不能兼容;企业内部一些信息系统也因缺失统一标准导致集成困难。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使工业标准规范不一致的问题更加凸显。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两化融合走势判断课题组认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尚没有建立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智能制造框架逐层逻辑递进关系尚不清晰。二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物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关键技术具体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对应标准规范尚未统一,造成不同厂商产品间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201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着手构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


    实施两步走战略


    加强开放合作“《建设指南》制订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智能制造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业内人士指出。

    据了解,《建设指南》提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共性标准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5类,关键技术标准中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类,此外,还包括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建设指南》的目标是在5年内建成并逐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具体步骤是到2017年,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60项以上智能制造重点标准;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修订5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

    同时,《建设指南》提出优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并逐步覆盖智能制造全应用领域。

    此外,《建设指南》还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开放合作”,加强与先进制造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沟通,适时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同时,将适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国际标准适时转化为国家标准,建立兼容性好、开放性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对此,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我国推行智能制造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拥有自主的智能制造支撑手段,制定国家标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所以具有自主的智能制造标准格外重要。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以共同制定国际标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

    左世全认为,我国在信息通信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华为、中兴等所提供的信息通信设备或服务,可以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率先制定标准,并有望成为国际标准。同时,我国在流程制造领域如钢铁、石化及电力等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可以通过行业内加强协同形成自主的话语权。


Copyright2006 www.xbgk.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29-84589271 15719286749 备案号:陕ICP备10010438号-5
关注我们,随时随地获得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