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光伏产业能否不再波澜四起?
2015年年末,想抒发点儿粗浅感慨时,提笔竟又写了那句“不平凡”。对于光伏而言,这貌似是句放之何时皆准的“箴言”,或者换句话说,是句废话。细数下来,从我开始关注起,光伏产业好像就没经历过顺风顺水或平平淡淡的年份,每年都多少会发生点儿什么夺人眼球。有句话这么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光伏这个太阳底下的产业,正好相反。
不知道还有哪个行业像光伏这样,产业链各端各自为政,却都在饱经艰险。2015年,“十二五”收官,光伏经历了极寒之后的缓慢恢复,遭遇了海外多方倾销和“双反”的夹击,头顶着关于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黑色帽子,沦陷于企业、地方和国家的矛盾博弈,围困在指导发展和无序竞争的探索路径,内忧外患,艰难前行。上游多晶硅在技术战、价格战中走下神坛,在国外倾销无可阻止的被动中,企业或全面亏损,或被迫停产,倒闭破产的也不在少数。组件企业在严重的对外市场依赖中遭遇血腥“制裁”,在被迫“反制裁”的抗争里,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为代表的百家光伏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重整,甚至退出市场。“两头”在外,受制于人,逆转维艰。
或许也正因为此,“十二五”期间,深陷萧瑟的光伏备受呵护。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行业盘点里总不能缺少一个重要段落——国家政策。从宏观到微观,从规划到管理,从目标设置到落地实施,从上游、中游到电站建设,仅2013、2014年,国家就出台了20多个光伏支持文件,地方政府的配套文件更达上百个,各地区给予光伏发电补贴的力度和决心也从未削减。
这当中,也不乏一些引人深思之事。2015年底,《关于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项目资金清算的补充通知》下发,这也意味着,4年时间、百亿元投资,曾带给中国光伏产业无限希望的熠熠“金太阳”工程,终于在“跑项目、骗补贴、卖路条、拖工期、次充好”等争议和惋惜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太阳”褪色,功过不评,只希望当前热度颇高的光伏扶贫,不要成为“金太阳”的下一个翻版。
2014年,国家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光伏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如今,试点工作已在多地初见成效。光伏扶贫两条路,一是建设分布式发电系统,二是建设电站,由此通过土地租金或直接就业增加地区贫困人口收入。但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了新的担忧:电网消纳能力,是中国光伏永久之殇,更何况用电负荷低、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地区;贫困地区民用建筑不具备分布式电站的荷载条件,改造费用也并非小数,谁出?光伏是重资产的产业,资本逐利驱使下,企业自然倾向于储备大型电站,如何分配其与分布式的比例?此外,在资金、建设、运营、维护和产品质量方面,政策的落实是头等大事,补贴能否到位,低价竞争如何杜绝,设备质量能否保证,发出的电能不能用,怎么用,都决定了光伏扶贫的最终命运。从“金太阳”的教训中,还应注意的是,所有政策的落实,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企业和个人的畅通渠道和无缝衔接,但愿后续会有全面完备的监管做保障,让光伏扶贫不会变成“烂尾工程”。
2016年,“十三五”开局。光伏和风电终于逃离了产能过剩的榜单,显示了国家进一步开展能源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公开信息显示,“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年平均新增装机容量有望达20吉瓦,累计新增装机容量150吉瓦,将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15%”的目标。不过,装机规模固然是体现国家光伏实力的重要指标,却并非唯一指标。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数据,全国累计光伏发电190亿千瓦时,其中包含18亿千瓦时弃光电量。可见,实现装机目标的同时,如何有序应用,装而不弃,才是发展新能源真正的路径。
最后再说回那句“不平凡”。2016年对于中国光伏来说仍将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探索发展路径的过程中,要梳理好上下游关系,要落实好频出的政策,要做好海内外行业竞争的应战,要和传统能源及其他新能源竞争,要挣脱自身发展桎梏,治愈多年痼疾。做起来,很难,做好,很不平凡。
祝愿,2016年,光伏好运。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