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为过热的机器人行业降温 国产电机或成赢家
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热潮不断,不过在机器人大肆扩张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本过热、重复建设以及借政府红利来套取财政补贴等现象。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肃清行业乱象,为过热的机器人行业降温。
其实机器人大热,已经是行业人士公认的了。根据工信部的统计,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产业园超过40个,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处于筹备中的园区,而上规模的机器人企业已超过800家。
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6.4万台,比2015年全年产量增长逾90%;仅用5年时间,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就增长了近3000家。
为规范机器人产业理性发展,近日工信部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从综合条件、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进行了规定,提高了准入门槛,将一些实力并不雄厚的企业拒之门外。
例如企业规模方面,《规范条件》指出,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不少于5000万元,或年产量不低于2000台套;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销售成套工业机器人及生产线年收入总额不低于1亿元。
无疑,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不过清洗过后,剩下的企业将会迎来新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三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推进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
通知提出,为加快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将积极开拓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围绕国内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措施,推动工业机器人在制造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推进企业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安全事故多的工序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同时,在机器人招标采购方面设置了保护措施:要求各地方开放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在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不得设立要求机器人供应商在当地投资建厂等限制性条件,以及限制其他地区企业机器人产品在本地使用的歧视性和排他性条款。
该通知还表示将大力支持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加强零部件等关键短板突破、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等,以应对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轻关键零部件制造问题。同时,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配套发展。
要知道,中国机器人制造业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机器人产业的过热,而是在于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工艺不过关。
众所周知,我国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但核心部件国产化已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要求,到2020年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50%以上。
伺服电机作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无疑也将是重点扶持对象。此次政策虽说给火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浇了冷水,但对于真正想要在机器人领域做好相关产品的电机企业来说,这次的“政策限制”无疑是重大利好:不仅少了低劣企业的竞争干扰,且多了政策对技术突破的扶持。
据科技部统计的机器人未来发展数字,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产值将达到2300亿元。作为国内厂商,如何借着政策加持的势头,研发出更为高端的产品,在前景大好的机器人市场分一杯羹,将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尤为重要。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