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风潮云涌时,传感正当时

  聚焦中国市场,2024年,尽管动辄数千万元的融资热潮渐次消退,但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AI传感等前沿领域以及数字化驱动的应用对传感器的需求持续旺盛,使得终端市场呈现出与资本市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据赛迪顾问预测,未来三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以15.0%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攀升,到2026年达到5547.2亿元,展现出巨大潜力和发展活力。

  SENSOR CHINA深耕传感行业近十年,现已成为国际性、高规格、专业化的传感产业链展示交流平台。从中,我们见到了许多熟悉的、新生的、多元化的身影。

  华东师范大学智疗科技团队新近研发了一款水凝胶的纯医用敷料,据华东师范大学智疗科技项目团队负责人季政逍先生表示,团队开发的宗旨结合市场需求痛点,将传感器与医用敷料结合,同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对生物信号进行传感的新型的智能医用敷料。这个产品目前在伤口敷料性能,以及智能传感方面的性能优于市场同类型产品。目前实现的传感功能主要通过肢体运动和伤口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水凝胶材料是能够将外部的刺激转化为电信号来输出,通过检测电信号实现传感的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利用单一信号进行传感,比如温度传感的时候,容易受到来自肢体运动、周围湿度的变化对传感器造成影响,这样对数据处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团队在数据处理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去识别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特征峰,将不需要的噪音去除掉,以便获取更加精确的数据。

  季先生透露,同时面向未来市场,计划用水凝胶材料检测汗液里面代谢物的浓度,通过浓度反映当前的健康状态,实现全面监测。另外,通过电流刺激,对伤口愈合进行促进作用,还包括药物缓释功能。“在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点,在于各方专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华东师范大学从人力和技术方面提供了多重保障,能够让技术真正落地,所以我们对它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

  嘉兴太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永金先生开门见山,对自己团队的研发成果赞不绝口。团队自主研发了 "太和e护"云边一体睡眠健康管理系统,该项目主要由新一代非接触式生命体征传感器为核心技术和体征健康管理系统组成,能够精确采集胸腔微振动信号,通过先进的AI神经网络算法,快速、准确地捕捉心率、呼吸及体动等生理数据,目前已经实现了医疗级别的精确感知,心率监测的准确度可达97%以上,呼吸监测的准确度可达95%以上,其他生理指标的监测精度也显著优于同类产品。项目主要是非接触式生命体征传感器,应用场景主要是在用户的床上。传感器放在席梦思的下面,可监测用户的睡眠情况。它的亮点是在50厘米的床垫的下面依旧可以准确、持续地监测人体的心率、呼吸等基本的参数,后台可以联动的分析睡眠的状态。长期去跟踪用户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性疾病的预警。50厘米一方面要求传感器的灵敏度非常高,不管是放在床的上面直接跟人体接触,还是放在50厘米以下的床垫都可以进行监测。

  陈总表示,该产品的目标是为普通的C端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医疗辅助。“这套系统是一个云边一体的,在传感器端,进行数据的基础分析和拆解。在服务器的云端,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如睡眠分析,和疾病相关的分析。给用户的展现可以通过小程序、APP、手机设备等。目前已经有一定的销量,其实用性必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垂青!”

  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精度单边红外传感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智能座舱、智慧医疗、民生工程、展览展示、智能家居等领域,累计形成销售单额超亿元,具有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研发总监刘鸿先生表示,传统的四边红外传感器与无介质空中成像技术相结合,结构非常复杂、科技感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提出了高精度的单边红外触摸传感器技术,项目最大的特点有两点:1)传感器是一维的结构并且可以实现二维定位。2)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高扫描频率、低延迟等特点。

  技术优势包括:第一无介质空中成像技术。它有一个类似锥形的可视区域,在可视区域内,用户可以进行点击操作,点击后可以进行触发对应的效果(点了之后会变色)。第二成像的角度通过机械结构设计做到角度可调。这个技术主要在疫情期间得到应用,应用的场景包括电梯内呼、外呼,疫情期间用于去点击空中显示的实像楼层,也可以实现呼梯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应用到医疗行业的领域,包括医疗自助机,以及医疗手术室。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双手是戴手套的,且手套上沾血渍,因此医生的双手不能触碰任何设备,所有的操作需要护士协助处理。如果使用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医生可以在非接触的条件下独立操作病人的CT报告等。

  目前在医疗行业应用比较广,去年开始布局汽车行业。已经进入比亚迪的供应商体系。在智能座舱的应用包含了中控台的上方、下方,以及前排座椅的后背和后排座椅中央扶手的位置。因为座舱里面的环境略暗,所以体现的效果悬浮感会更强,用户体验度更好。

  刘总自豪道,“新三样出海中,包括新能源汽车。我们希望未来不仅仅在国内,这个技术也可以通过“新三样”出口到海外,让海外的人见到我们无介质空中成像技术以及单边红外交互的技术。”

  新联超导(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学渊先生介绍,公司的超导大深度探矿技术与应用项目,是用超导传感器,超导量子干涉器件来进行金属资源勘探。基于现在国家提出了“第二轮找矿增储计划”,包括提出要“向地球深部进军”,就要用到新的技术,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颠覆性技术大赛的总决赛的优胜奖。核心是用的超导磁传感器来解决地球深部500米到5000米范围内的金属资源的勘察能力。

  该技术依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成果转化。研究所于2005年就成立了超导电子学实验室,筹备并自建了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的生产工艺线。在“十三五”期间投资了3亿多,包括十几年的人才培养,才能够将超导量子干涉器件实现自主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出来,也是目前全世界第三家产品级的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的生产工艺线,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成果转化的公司。当公司的芯片技术成熟之后,又转化成传感器来应用于行业,服务于矿业公司,解决深部勘探的问题。

  从商业角度而言,是通过传感器灵敏度的提升解决了矿业公司打钻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因为原来打钻的成功率只有在3%-5%,这个技术能够帮助矿业公司节省勘探打钻的成本,推动产业向地球深部进军真正落地。

  当然5000米的地面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高海拔地区,或者青藏高原,人无法登陆更别说背着设备去堪探了,所以现在发展的是全航空的探测技术。即立项的全超导航空方案,发射用高温超导电缆,接收用低温超导来接收,同时要求设备轻量化,这样航用无人机就能探测到约2000米左右的深度,这是新联超导下一个重点研发计划。

  张总表示,“其实国内川藏地区的矿产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数据采集相当重要。尤其是资源勘探型的,涉及到国家水文地质测绘,所以我们亟需发展自己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技术。”

  TE Connectivity(简称“TE”),作为全球行业技术领先企业,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泰科电子交通传感器亚太区销售和市场总监戴斌先生表示,汽车上的传感器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这次展会展示的包括:第一个,在新能源或者混动汽车上的电机电驱领域的旋变传感器。高精度,能够精确测量电动机的相位角;还有NTC温度传感器。第二个,刹车制动领域,带来了拳头产品--制动压力传感器。这两年市场增长比较快的是EHB,One-BOX和Two-BOX,TE在One-BOX这一块有一整套传感器的方案,包含制动高压传感器。还有电机这一块用来检测制动电机转子角度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以及通过感应制动踏板推杆的行程,来监测驾驶员制动意图的刹车踏板行程传感器,以协助车辆提高其安全性和效率。当然,展会上还有其他非常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戴总表示,TE会继续发扬电机电驱产品优势,除了旋变传感器之外,积极布局下一代的产品。另外,在刹车这块,除了布局One-BOX,下一步是EMB,专注在刹车应用。还有线控转向、线控底盘上空气悬架的产品。线控转向在全球上已经进入到量产的阶段,但空悬等等一些新的应用属于增量市场,TE也在不断投入研发,跟客户进行同步测试。不久会逐步推向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面对当下汽车较“卷”的说法,戴总认为,“我们的传感器在应用上,包括电机电驱、安全制动,都是围绕动力、安全。包括正在力推的ADAS,为了支持未来自动驾驶的轮速传感器等等。其实这些产品可能你在驾驶的时候感觉不到,但恰恰是这些传感器的功能让你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开的车是安全的,这才是真正“卷”的意义所在。传感器的厂家伴随着行业的发展趋势逐渐成长,我们非常乐见技术不停地革新、创新,给驾驶员、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所在。”

  最后,戴总总结道,TE的交通传感器用于乘用车和工商业运输,特别聚焦并持续优化动力和安全解决方案,以更前瞻的感知,赋能智慧出行和运输,带来更有力、更安心、更舒心的驾乘体验。TE的优势在于可以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三个赋能:系统、创新和合作赋能。总之就是追求技术的持续领先,并通过锐意创新引领发展。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