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侧储能集成再猛攻,储能老兵宁德时代求新解
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约90 GWh,交流侧Top5系统集成商为特斯拉、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Fluence及远景能源;直流侧Top5集成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博思创、远信储能及南都电源。
宁德时代直流侧储能系统的转型可谓顺畅,而交流侧储能系统既有特斯拉、阳光电源在交流侧储能系统赛道成为其绕不开的高山,又有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和海辰储能后发优势明显。
宁德时代的储能系统市场份额争夺战势必艰难,而“增利不增收”成为宁德业绩发展的一大基调,宁德又如何从价格战中突出重围,让第二增长极逆势崛起?
01 储能“老兵”的储能“新解”
宁德时代可谓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料冠军”。
在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数据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使用量171.9GWh,以44.5%的市场份额连续7年位列第一;海外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为27.5%。
而在储能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 年,该公司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一。
针对于储能这一赛道,宁德时代早在2011成立之初就开始布局,公司前身ATL中标河北张北国家电网风光储输示范项目,负责提供4兆瓦×4时的磷酸铁锂电池系统。
从那时起,储能业务就成为宁德时代三大业务之一。
然而,直到2018年,储能系统收入才为宁德时代贡献超过1亿元以上的收入,其储能业务真正开始放量是在2021年。
2021年,宁德时代储能系统销售收入达到136.24亿元,同比增长601.01%。同年,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储能电芯供应商,出货量达到16.7吉瓦时,占比27.9%,位居全球第一。
2023年,公司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0.64%增长至14.94%,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营收增长极。
而根据近期的24年半年报显示,其储能业务占比上升至17%,同比增长3%;动力电池业务占比仍为68%,但业务营收同比减少了19.2%。
宁德储能技术中心主任余东旭曾说道:“储能是宁德时代重要的业务板块,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料冠军”,宁德时代转型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必然早早筹谋。
一方面,公司通过大容量电芯技术硬核支撑储能系统建设。
除了宁德时代以外,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瑞浦兰钧等电池厂商都已经进入储能市场,推出300Ah及以上容量的储能电芯产品。
大容量电芯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储能集成系统的兵家必备之长,宁德时代对于大容量的追求可谓走在了前列。
公司于2020年进行大容量电芯产品的更新换代,以280Ah电芯逐步替代271Ah电芯。
而国内大部分电芯厂商从2021年开始才陆续跟进推出280Ah以上电芯。
到了2023年12月底,宁德时代“低调”开启了530Ah储能电芯新产线建设。
据消息人士透露,此次产线建设既是为530Ah储能大电芯做出量产准备,也更是为储能系统集成产能做出建设准备,公司或将开启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运营领域布局。
而基于市场对于储能零衰减、高能量、真安全性能的迫切需求,宁德时代发布一款名为“天恒”的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6.25兆瓦时级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整站占地面积减少20%。
值得关注的是,在容量零衰减方面,宁德时代一方面研发了更高效的补锂技术,可根据电势差自动触发,补充活性锂的消耗;另一方面采用锂离子自修复技术,通过添加特制的快速修复剂,确保补充活性锂的同时,实现锂离子的快速焕新。
此次天恒储能系统宣布能够实现首5年零衰减,且实验室实测循环寿命已超过15000次,这亦大大高于国家标准,或有助于推动国家标准的更新。
宁德进军储能系统的执行力可谓一流。
另一方面,公司在直流侧与交流侧储能系统双向发力。
直流储能系统与交流侧储能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与原有电力设备的适配性与电力调配能力。
直流侧储能系统可以将光伏发电系统和蓄电池储能系统共享一个逆变器,但其逆变器需要进行独立设计,不适用于对当前光伏电站的升级改造;而交流侧方案不仅适用于电网储能与现有电站的改造建设,还被广泛应用于相对孤立的地区,形成独立微型电网供电系统。
基于其性质,二者在性能与成本层面也各有千秋。
直流侧储能系统的电力在逆变器前端就与蓄电池进行了自动直流平衡,有效提升系统效率与输电质量,大大提高光伏发电输出的平滑、稳定性和可调控性能;但由于其蓄电池组只能接受本发电单元的电力为其充电,缺乏大电站内部电力调配的功能。
相比而言,交流储能系统充电和放电完全由智能化控制系统控制或受电网调度控制,但由于发电和储能相互独立,相互之间的协调和控制就需要外加一套专门的智能化的控制调度系统,因此造价相对较高。
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位列直流侧储能集成商榜首,而却不在交流侧储能集成商的名列之中。
交流侧储能或成宁德未来业务拓展着力点。
一方面,公司进一步加剧交流侧储能集成系统市场的竞争,各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将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优化服务水平,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竞争加剧,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
另一方面,宁德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发力交流侧储能集成系统或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宁德也将凭借其在电池技术和系统集成方面的经验,优化交流侧储能集成系统的设计和配置。
02 集成系统的白热化争夺
2024年H1,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114.5 GWh,同比增长33.6%,Top5企业还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和比亚迪。
而从储能系统来看,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约90 GWh。
交流侧Top5系统集成商为特斯拉、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Fluence及远景能源;直流侧Top5集成商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博思创、远信储能及南都电源。
上述十家企业出货合计超50GWh,全行业出货占比超55%。
由此来看,宁德时代在直流侧储能系统与比亚迪实现断档式领先,而其交流侧储能系统的转型或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然而,在储能赛道,宁德时代依旧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留给宁德时代的交流侧储能系统市场份额仍旧有限。
要知道,交流侧储能系统前五大系统集成商出货合计超30GWh,特斯拉、阳光电源在交流侧储能系统赛道成为其绕不开的高山,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和海辰储能后发优势明显。
基于当前的市场现状,宁德在交流侧储能系统上下了大功夫,公司当前在交流侧的系统客户涵盖了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华能、华电、中广核等多家头部能源企业。
汇宁时代与中广核在22年完成备案的,“汇宁时代江门(台山)核储互补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规模为1.3GW/2.6GWh,总投资约60亿元,前者由宁德时代持股 51%。
2024年4月,国宁新储(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及旗下宁德时代新能源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持股,主要开展储能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业务。
而就“直流+交流+用户”储能系统的全覆盖策略而言,宁德直流侧也走向了稳步发展阶段。
在直流侧储能方面,公司在国内市场中标国能信控4.35GWh的储能电芯集采项目以及林源电力1.4GWh的直流侧框采项目,并出现在了中石油2024年一级物资供应商新增准入项目中。
在电网侧储能方面,公司参与的晋江100MWh级储能电站业务,建设规模30MW/108.8MWh,以110kV接入省电网,并于2020年4月通过初步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宁德时代信息能源联合研究院”已经签约、揭牌,公司加速以系统集成的身份竞速国内储能市场。
针对电芯业务与储能集成系统业务的分离,宁德时代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专门的电芯研发、生产部门以及储能集成系统业务部门。
公司的电芯研发部门专注于电池材料研发、电芯设计与制造工艺改进等,不断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性能指标。
而储能集成系统业务部门则侧重于系统的设计、集成、安装、调试和运维等环节,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和应用场景,将电芯与其他组件进行优化组合,打造出高效、可靠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当前,电芯与储能集成系统业务合计为储能电池系统业务,2023年公司储能电池系统业务营收599亿元,同比增长33.17%,业务占比提升至14.94%。
与宁德采取相同策略,夯实电芯主业并拓展储能集成系统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不在少数。
欣旺达自2014年正式成立动力业务子公司欣旺达动力后开始自研、自产电芯,成功实现了电芯、模组、PACK与BMS的全产业链布局。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连续三年位列中国混动电池装机量第一名,成为中国最大的混动电池厂商。
根据公司2023年披露的拟拆分上市计划,公司或将电芯部门列为动力板块,而储能系统列为运营维护板块各自经营,要知道,公司2023年储能系统类业务实现收入11.1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44.00%,势力不容小觑。
同样的还有远景科技,远景动力和远景储能均为远景科技集团旗下的企业。
远景动力主要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为远景储能提供高品质的电芯等关键部件。
而远景储能则专注于储能系统的集成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将远景动力的电芯与其他组件进行整合,打造出完整的储能系统。
当前,远景动力凭借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为电动汽车等领域提供动力支持,提升了远景科技集团在能源领域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而远景储能则借助集团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在储能系统集成市场中赢得了众多项目和客户,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在储能领域的市场版图。
03 业绩承压下的转型之策
作为电池厂商的绝对领袖,宁德时代选择大举进军储能系统集成领域,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以及自身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公司转型的动力更多来自于业绩的压力。
24年三季度,公司营收922.78亿元,同比下降12.48%,净利润却同比增长25.97%,达131.36亿元。
相较于业内普遍存在的增收不增利,宁德业绩的背离竟是增利不增收。
从公司最主要的电池业务来看,2024年1-9月,公司动力电池增长速度平均低于所有电池业务10%左右的增速。
受制于海外电动车渗透率受阻与政策影响,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在三季度有所下滑,9月,动力电池出口下降32.6%。
公司电池业务的利润空间逐渐变得有限。
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在欧美市场,电动汽车的需求不及预期,随着全球竞争对手的崛起,如LG化学、三星SDI等,市场份额争夺的激烈程度加剧了企业在定价上的压力。
面临着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全球供应链的持续紧张,单纯的电池业务势必难以成为长期利润增长点,因此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成为宁德时代的重要考量之一。
要知道,电芯在储能系统成本中占据着高达60%以上的比重,对于宁德时代而言,凭借电芯技术优势转型储能系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依托自身强大的电芯生产能力和规模优势,公司能够在储能系统的成本把控上占据先机。
对于储能电池系统业务内部而言,电芯业务与储能集成系统业务相互交织。
一方面,宁德时代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电芯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其研发的CTP技术、无热扩散技术等,在提高电芯能量密度、安全性的同时,也为储能集成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储能市场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电网侧、电源侧还是用户侧,对储能集成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应用场景的拓展为电芯销售带来更多业务增长点。
同时,储能集成系统业务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效率和可靠性,倒逼电芯企业向着300+Ah的电芯产品进发,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电芯的需求。
然而,随着储能市场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各企业或通过优化设计和采用更高效的电池管理技术,减少对电芯数量的需求;两大业务也存在研发投入等替代效应,或在资金等各项投入层面存在竞争。
而宁德时代在加速交流侧储能集成系统业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客户流失的潜在压力。
过去,作为电池及电芯的巨头,宁德时代占据上游有利地位;而当前,宁德下场与下游储能系统企业竞争,无疑将已有或潜在客户转化为竞争对手,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电芯业务的销量。
宁德时代大力发展交流侧储能集成系统,又能否实现对于电芯业务的业绩弥补仍未可知。
无论如何,宁德时代这一电池巨头下场储能,势必再一次扰动储能市场的腥风血雨,在渠道、成本等各方面与业内各企业来场正面对决。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