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前沿视线:油气储层的“定位仪”(上)

  随着大的构造油气藏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产量出现递减,地质科研人员在深挖细找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地层和岩性都极其复杂的区域及小幅度、小面积、小断层构造。这类油田具备挖潜的动能和潜质,但其开发难度和风险也很大。面对机遇和挑战,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走企校合作之路,历经数十载攻关,研究完善了油气储层的“定位仪”——储层随机建模技术。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Andre G Journel曾在所著的《Mining Geostatistics》一书中提出了地质模拟的基本构想。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及地质统计学原理,将各种物性参数在储层内部的空间分布建立成一种空间分布模型,这就是早期应用在石油开采上的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
  最早采用的地质建模技术,在理想模式下,认为储层地质状况的连续性和持续性都比较好,利用常规参数的平均值,粗略地勾画地下的地质状况。利用这项技术,解决了一些地下地质构造认识不清的问题。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是所钻探之处都是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好的状态,地质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井与井之间的差异也是存在的,哪怕两井间只横跨了数百米的距离,其极大误差和变化,将导致储层建模确定的地下储层在认识上的巨大偏差、不真实性和不准确性,最终可能造成钻探失误和勘探开发成本的提高。
  在逐步认识到此项技术应用前景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解决它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何让这项技术真正客观准确地反映地下地质状况和油气储层情况,为寻找油气储层导航定位?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结合油田地质状况的复杂程度,走院校联合攻关的路子,与长江大学携手,开展储层随机建模技术攻关。
  基于对储层建模技术原理的学习解剖和联合攻关,他们逐步将收集的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利用统计学原理集中反馈,探索了一套储层随机建模方法和流程,通过计算机建立起来的地质储层模型,既满足了预测储层及客观反映地下三维空间变化的要求,又达到了定量、精细、客观、随机反映地下地质存在的条件。这就是储层随机建模技术。
  这一新技术在油田优选区域开展的实践应用中得到验证。江汉坪北油田,是一个特殊的低孔、特低渗油藏。其储层变化快、物性差、非均质差等特点,导致了该油田勘探难度增大。如何用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法,了解地下资源,减少勘探开发风险?他们利用地表油气露头提供的相关信息来预测地下油气储层分布的新方法,把多种相关信息融入一个拟建立的地质模型中,利用多个模拟结果对储层及储层砂体分布进行预测和评价,再以分布预测和建立的地质模型(即储层随机建模)指导钻探。实施的新井钻井成功率达到100%,钻探所遇砂层厚度较之以往增加16%以上,新增探明储量762万吨,可采储量114.2万吨。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