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渐行渐近的机器人时代

今天的机器人离科幻小说所描述的那些“无所不在”的机器人当然还有巨大的差距。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让我们今天的机器人更聪明,提供更好的服务。
  机器人时代渐行渐近。
  机器人写稿引热议
  9月10日,一条“腾讯财经开始用机器人写稿”的消息广为流传。
  这则消息发表在腾讯网财经,标题是《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该报道就段落布局和语句连贯度看,称得上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新闻,看不出作者有什么特别。但报道最后的“本文来源”指出它的特殊性: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
  “Dreamwriter”直译为“梦想作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除研发团队,在腾讯内部也是一个秘密。但相关团队负责人透露说,Dreamwriter的基本原理仍是大数据分析,而设计Dreamwriter的初衷不是取代记者工作,而是将记者从繁琐的数据搜集中解放出来。
  该人士说,9月10日发布的新闻只是腾讯探索自动化写作的第一步。未来,将会有大量的短消息稿需要机器人协助完成。事实上,Dreamwriter并非第一个会写新闻的机器人,腾讯网也并非第一个刊登机器人新闻的媒体,美联社从7月开始使用自动化技术报道公司业绩。
  互联网分析师唐汹指出,这也说明机器人写稿的核心仍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即从浩瀚的资讯中找出最可能受市场关注的那部分,通过算法,用人们能够接受或新闻报道要求的格式呈现出来。这种技术与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百度新推的电脑秘书“度秘”类似,就是计算机自我学习和对海量数据的分析。
  不过,他也提到,目前大数据分析有局限性,只能从现有的信息中“拼凑”新闻,要根据线索挖掘故事,或通过文字展示情感偏向,依然无法取代人类。
  迷你机器人布丁亮相
  由Roobo投资并发行的家庭迷你机器人布丁pudding正式亮相。该款机器人集生活服务、娱乐逗趣、安全监控等功能于一体。
  这款家庭迷你机器人布丁主要拥有三大功能:
  首先,布丁Pudding与科大讯飞进行了合作,支持语音功能,你不仅可以在家中随意与布丁机器人进行聊天,而且还能通过语音进行各种查询,并直接将查询结果反馈到手机当中;
  其次,该款机器人内置有摄像头,除了拥有常规的录像、安防等功能,甚至还能检测到你周末为何天天在家不出去活动;
  第三,布丁机器人还内置有Wifi、Zigbee等协议,可以与家中的家电、智能硬件等相连,实现在多种场景下的应用。
  据布丁创始人陈忆介绍,目前这款布丁机器人属于第一个版本,未来还将在其中加入更多智能功能。例如:移动、声音方位识别等等都将在下一代产品中实现。据悉,这款布丁Pudding机器人已于9月15日登陆京东众筹,售价在500元~800元之间。
  食客体验机器人餐厅
  今年年初,宁波镇海机器人主题餐厅开业。一群神气活现的机器人给食客们带来不一样的就餐体验。
  此前,在慈溪一家餐厅里,跑堂的机器人获得众人好评。“她们”端着顾客点的食物,在餐厅里滑行前进,到点餐的餐桌,会自动停下来,用普通话向顾客播报“您点的餐,请慢用”。新奇的创意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体验。
  跑堂机器人通过磁条感应沿着固定线条滑行。运用光学磁条感应技术,工作人员将顾客点的菜放入机器人餐盘里,将指令传达给机器人,机器人就会根据座位编号,准确无误地把饭菜送往各个餐桌。到达指定餐桌时,机器人会停下来,直到顾客拿走饭菜。遇到有人挡路,机器人还会提醒:“我正在送餐,麻烦你避让。”
  达沃斯上的机器人style
  刚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的会场上,不时可以看到高科技机器人遍布会场。
  比如应用型机器人Baxter,来自美国,主要应用在车间的组装,目前在包装领域使用尤其广泛包括药品包装,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模拟人为输入给它的生产流程,然后实现复制以进行工作。在中国,Baxter更多为服务于电路板的组装。
  Snapdragon Cargo是一款典型的、可以飞行和旋转的机器人。他的传感器和摄像头使他能够绘制并跟踪物体的3D位置和方向——即使是在拥挤的环境中,并且能够导航,灵活改变位置以及避免碰撞。由于传感器和编程的发展,机器人已经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Gimball是一款耐碰撞型无人机,他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快速找到幸存者。他在2015年的“阿联酋无人机公益应用奖”中获得一等奖。
  我们该如何面对技术的引领
  最近几天,很多媒体人士都在传播一条老调重弹的新闻,说的是机器人会写新闻稿,今后可能要抢记者的饭碗。有人看到这条消息后调侃说“已经哭晕在厕所”,危机感很快蔓延。机器人真的会抢记者的饭碗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圈内圈外反响截然不同,圈内人相对悲观,不少人信以为真,从中感受到危机,这很大程度上受到“标题党”的影响,对危机的想象大于客观事实;而熟悉机器人技术的专家则一次次地打预防针,表示机器人将来不可能彻底替代人,记者们大可不必担忧。
  机器人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回顾它的“走红”历程,其实最初它是带着使命而来。前些年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农民工返乡现象极为普遍,沿海地区工厂用力成本大幅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技术受到期待。这样的社会背景注定了它和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不像过去工业革命时期那样,工人们因为机器替代人力而对机器产生抱怨情绪。总体来说,人们讨论它的时候,从来不会担心它会威胁我们的饭碗,相反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此番“机器人写稿”上热搜,也逼得新闻媒体再次审视自我:作为传声筒的职能必将随着技术的革新逐渐退化,但价值、审美功能却应该相应提升。
  按照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说,新闻媒体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信息的采集,第二个就是加工,还有个更深度的功能是价值上的研判。前端的采集和加工很多东西确实是可以机器化的,不涉及到审美和判断,当机器出现了之后,我们前端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它又为后端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媒体并不是简单地搬砖,媒体真正的价值在于向人们呈现有意义的信息,而意义本身不是可量化的,是与价值世界密切相连的。
  简单的说,未来“消息”和“作品”的背后也许会存在不同属性的生产者,前者是机器人,后者是人。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进步。技术革新会引领我们走向何方,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面对。我们如何配合技术进步,去迎接这一场社会的变革,才是关键。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