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企业步履维艰 棉花国内价远高于国际
棉纺织业作为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以来是我国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同时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之一。但是目前,作为棉纺织业的原材料——棉花,国内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平均每吨差价在5000元左右,而且国家实行进口配额管制,这导致国内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丧失,全行业陷入低迷,苦苦度日,不少中小型棉纺企业更是被迫倒闭关门。经济之声对此展开调查,系列报道《棉纺产业危机》第一篇:《关、停、并、转、死》。
据经济之声报道,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国际棉纺织会议”不久前在南京召开。让记者吃惊的是:260多家棉纺企业的负责人,把整个会场挤得满满当当,尽管会议议程安排得非常紧张,但竟然没有人离场;中午吃自助餐,在餐桌上,大家都在相互交流着信息,打听各自的近况。所有这些,让人察觉到当下整个棉纺织行业的焦虑。
安徽华茂是国内纺织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产品远销意大利、日本等市场。当记者问到企业现在的利润状况时,董事长詹灵芝却表示,自己羞于开口。
詹灵芝:很低,不好意思说,说了难为情,说了给老外听了高兴死了,你们这么好的企业,利润这么薄,我们不能说。
纱支数,是用来衡量棉纺织产品等级高低的一项指标,支数越多,表示纺出来的纱线越细,产品等级越高,相应的技术含量和售价也就更高。一般来讲,50支以下的棉纱,属于中低档产品,超过50支则属于高支纱。
像安徽华茂,目前产品全部是60支以上的高纺棉纱,但即便如此,仍没有利润可言。情况类似的还有华润纺织,作为央企下属企业,拥有100万纱锭的华润纺织在业内也是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董事总经理狄慧表示,企业也只能在盈亏平衡线上勉强支撑。
狄慧:利润死活就是加不上去了,我们现在勉勉强强能做到就是高织纱的微利。每个月几十万的利润,但是像过去我们都是一个月每个厂都是3百万的利润,很轻松的。到了月底就忙活了一大轮,订单也有,生产也满负荷,但是勉勉强强的不亏损。
造成棉纺织行业当前困境的最重要原因是:国内棉花价格每吨要比国际市场高出五六千块钱,而棉花占到棉纺织企业总成本的7成,这就相当于,如果使用国内棉花纺纱,每吨棉纱产品企业要多支出成本三四千块,以每吨棉纱平均售价3万块计算,多付成本达到10%。
这种巨大价差,不仅让华茂、华润这样的大企业苦不堪言,对那些规模小或者以中低档棉纱为主的企业来说,更是距离关门只有一步之遥。广东德泰纺织是一家规模只有5万锭的小企业,总经理陈娇兰说,“日子难熬”:
陈娇兰:不想流失这些好的技术人才,所以企业亏损都要做下去,你要养住工人。银行的利息,工人的工资,确实很难,压力很大。可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没有情面的。再等待一年的时候,中国的纺织行业会“关停并转死”的,那就不少。
陈娇兰所言并不夸张。由于进口棉纱更便宜,去年,中国进口棉纱猛增到153万吨,大约折合1000万锭的产能,占到中国全部纱锭的8%,这就意味着,中国去年至少有8%的纱锭因为进口棉纱的冲击而被迫关机。
这种惨烈,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不由得想起了上世纪末在纺织全行业进行的“三年大压锭”行动——从1997年开始,三年内关闭纺锭1000万锭,下岗分流120万人,可谓壮士断腕。现在,虽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1000万锭所牵扯的纺织工人也不在少数。
王天凯:但是我想去年一年,我们关的中小企业绝对不止1000万锭,开始我也很担忧中小企业会不会有不稳定的因素,你想1000万锭下来,有多少人离开工作岗位?一万锭需要100个人,1000万锭至少10万人。
更为严峻的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棉纺企业正在步步紧逼。在会议发言环节,印度棉纺织品出口促进委员会会长雷马斯瓦米就直言不讳的建议,今后“中国直接购买印度棉纱是更好的选择”。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杨世滨提醒说,高棉价可能导致中国棉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全面丧失:
杨世滨:印巴纱线在大量进口,你要知道它里面的利润有多高,等于棉花价格平移过去直接就是利润,这对于他们的技术进步有大幅提高,他们可以买新设备,我们可能历经了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技术进步、装备提升、员工的操作培训,都会在几年之内会被竞争对手赶上甚至超过,这是可怕的,因为这种优势一旦丧失以后再去追就很难。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