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1.市场需求释放、商业模式创新等因素推动产业发展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外部机遇叠加的重要发展期,工业转型升级推动装备产业发展、人口增长趋势有利于释放市场容量、商业模式创新活跃。同时,工业机器人产业经过初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接近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临界期。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端装备发展。我国是传统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强国。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从依靠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制造业转型与提升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其他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对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需求必将迎来一个爆发期。
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释放市场容量。人口老龄化引起制造业人力成本上升,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减弱。制造业人力替代需求将释放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在这样背景下,如何通过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平稳度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期,成为中国制造业难以回避的课题。工业机器人在重复性、危险性、高精密性工作场景中极具人力替代优势,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商业模式创新加速产业化进程。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密不可分。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了基础技术条件,足以支撑产业化快速发展。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加快形成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改变原有的产业形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积累的商业模式创新经验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机器人应用最早是从特种作业领域,变成工业装备进行大规模市场拓展,现在已经呈现出很多领域爆发式增长。
2.政策缺位、技术薄弱、竞争力差等因素阻碍产业发展
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面临巨大挑战。产业发展缺乏战略层面规划,难以适应现阶段产业化加速发展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仍难以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外企业垄断全球市场的格局下,传统模仿跟随的发展路径与加速做大总量的现实需求不匹配。
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阶段不协调。众多国家级重大项目涉及机器人领域,各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投资机器人产业。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扶持计划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协同发展,导致总体效果难以显现。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工业机器人还没有建立起产业体系,管理缺失,导致产业规划、政策研究、标准体系建设等行业重点工作存在缺位。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存在产业化瓶颈。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尚未形成产业化实力。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机器人市场的拓展。我国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人员是世界最多的,但很多关键技术没有突破。技术实力不足制约了规模的发展,而规模较小也反过来制约了技术的产业化,许多技术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制约了机器人产业成熟和国际竞争力。
国外企业垄断格局下传统发展模式空间较小。从市场角度来看,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产品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甚至呈现垄断格局。在国外企业的先发优势下,我国企业走传统的模仿跟踪发展路线,依靠传统的价格优势参与竞争十分困难。国外高端工业机器人本身拥有了一个规模化产量化优势,在保持产品成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降价,这对国产工业机器人发展带来的挑战非常大。而国内产业化投资力度不够,研究与产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