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专家:工业化应该与信息化融合
10月27日讯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今日在亚洲制造业论坛2009年会上表示,工业化应该与信息化融合。
不过,两化融合在技术上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没有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也无可依附。因此,周宏仁认为,这是两化融合的难点,这需要完全不同的推进策略,在国家层面是这样,在地区层面也是这样,对于企业来讲也是这样的。所以,两化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科学、技术、产业、教育在内,而且两化融合需要两种人才的融合。必须要从政治上鼓励、激励促进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软件专家和企业一起来组成研发团队,合力开发。
以下是周宏仁的发言实录:
周宏仁: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上午演讲的题目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是谈一下我个人对于两化融合的一些看法。
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国内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现在提信息化是不是味时过早。在这里,我想讲一下,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没有什么完成与不完成的概念。
我们知道1775年前后,蒸汽机的发明实际上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也使得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时代。这可以算做是第一代的工业化,它的主要内涵就是机械化。19世纪上半叶电的发明和下半叶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可以说引发了第二场的工业革命。第二场的工业革命是以电器化为主要标志,所以可以说是第二代的工业化。另凝曾经有一句名言“共产主义加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电气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20世纪30到40年代,武器系统控制发展的需求,使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工业化进入了第三代,就是自动化的工业化。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动控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广泛使用,使得自动化的工业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
在这之后,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不断地向工业领域进行渗透。我们知道1946年是第一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发明,1951年是第一台电子商用计算机问世。1952年,美国的柏森斯公司就以电子管元件为基础,设计了数控装置,试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虽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却开辟了一个数字控制的新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CAD,其实早在1950年代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绘图系统,而计算机辅助工程也是20世纪的60年代初,在工程上开始应用。我们今天用到的很多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它的研制是源于1960年代末的挪威,而1971年在法国的雷诺公司,计算机辅助制造被首次用于汽车车身的设计和加工。所以,两化融合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从电子数字计算机技术,或者是信息技术发明以后,它就不断地向工业领域进行渗透。从实际上来讲,中国对于两化融合的认识,其实也并不算晚。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在20世纪50年代的末期,中国开展了数控机床和仪表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到了1960年代,中国晶体管工业控制机开始发展。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晶体管工业控制机,大量用于国防、科学实验、原子工程、电力、石油、冶金、化工、纺织、食品、机械等行业的数据处理。数控机床,也开始向用户提供。
1971年,第一个微处理器芯片发明以后,就是Intel公司的4004发明以后,加速了信息技术向工业的渗透。1974年,第五代使用微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集散及数控装置研制成功。所以,以后有数以亿计的微处理器、芯片开始嵌入各种制造设备,对于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第四代工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80年代初微机和工作站的普及应用,大大地促进了各种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了前面讲的CAD、CAM等等。所以,使得计算技术的内涵发展了变化,这种内涵主要的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工业化应该是第四代的工业化,就是信息化的工业化。它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而这样的一种特征,也使得工业本身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比如说专业分工走向全球化,在全球寻找最适合你做的地方,就是实现制造业全球化的分工。同时,生产活动当中的各种业务流程,也逐步走向全球化,因为它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另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现在是走向客户化的规模生产。所以,从当代的信息革命发生以后,信息技术向着工业领域的渗透,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使工业化和制造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信息化的工业化,应该是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离开了信息化谈工业化,实际上我们就迷失了工业化的方向。
第二,我想讲一下两化融合对于制造业的意义。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讲两化融合,它的重点实际上是在制造业,而制造业的重点是在装备制造业,所以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产业升级和跨入全球先进制造业行列的必经之路。
实际上,改造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核心问题还是在制造业,马克思曾经讲过,大工业必须掌握核心的生产资料,就是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所以我们看到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种误解,好像中国现在是制造业的大国,好像其他的国家都不搞制造了,制造业都挪到中国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比如说,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虽然美国也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当今先进制造业的代表,比如说航天、航空工业、微电子、计算机工业等龙头老大仍然是美国,如果没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也不可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世界各国。
2006年,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分别为25.5%、13.9%、26.1%、12.1%,相对来说中国占的份额是最小的。而且,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它2007年的制造业的产量是创历史最高纪录,劳动生产率比2000年仍然提升了25%。所以,对于我们国家自己制造业的水平,是不能估计过高,自以为是制造业的大国,实际上我们还没有掌握先进制造业的很多核心技术。
所以,两化融合实际上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双赢的战略,就是通过信息化我们可以对我们的传统制造业进行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达到带动工业化创新、发展、升级的目的。另外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又可以提高我们先进制造业的水平,反过来促进我们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为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的支撑。
还有,两化融合一定会催生一批信息化的新兴产业,推动信息时代新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形成。
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两化融合我觉得主要有四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当然还是要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我们国家来看,劳动生产率还是偏低的,在2004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当时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概只有美国的1/30,日本的1/18,法国的1/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最近这5年,当然我们在两化融合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觉得这种基本状况,实际上还没有根本改变。所以,解决我们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比如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等等,所有这样的途径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
第二个重点是要提高产品的智能化水平。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比如说大量使用各种三维的CAD技术或者是可视化技术用于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提高设计水平,缩短产品研发、更新的周期。同时,利用各种嵌入式系统和软件,对产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改造,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
第三个是节能降耗、减污减排。我们国家的能耗和资源的水平,是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我们有一些行业,像钢铁、煤气、石油、化学、有色等等,单位能耗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同时,我们国家废弃物的排放水平,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所以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所以节能降耗减污减排也是一个重点的领域,信息技术也是大有作为的。
第四个重点是发展我们的现代物流。从我们国家的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物流业大概占生产性服务业的18%,是服务业的支柱产业。我们国家的制造业从原材料到完成加工的时间,大概占全部生产时间的10%,而包装、仓储、运输的时间大概占到了90%。所以,制造业物流的信息化改造,实际上也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且,制造业的物流,大概占到我们国家物流总量的86.7%。所以,如果能把制造业的物流有所改造的话,其实对于我们国家整个物流的改造,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里面,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信息化和工业化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特征的生产力,因为工业革命所生成的新的生产力,比如说机器制造业、钢铁、能源、材料、交通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质的、有形的、可见的。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产力,比如说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送能力,各种软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质的,是无形的,而且似乎是看不见的。所以,由于生产力两种不同的特征,人们往往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以前者否定后者,或者以后者否定前者,争论不休。实际上,是对两种生产力的缺乏认识的关系。
两化融合实际上是既发展硬优势,又发展软优势一因为我们工业革命所形成的优势是一种硬优势,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产业优势是一种软优势,这两种优势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推进两化融合,不仅是要发展软优势,也要发展硬优势。还是要发展我们的制造业,还是要加快我们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点我想讲一下,实际上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于艰巨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两化融合的关键,实际上就是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因为传统工业化意义下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产品和生产装备,如果要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主要依靠的就是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技术。所以,比如说我们讲一台数控机床,如果你把数控系统拿走了,剩下来的就是一个机床,而这个机床的价值跟数控机床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推进两化融合,嵌入式系统和工业软件,实际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
嵌入式系统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它的概念是源于微处理器发明以后出现的单片机或者是可编程控制器。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工业装备或者是汽车、飞机等等嵌入微电子装置来提高自动化的水平,使得产品更具有可操纵性、可控制性,更好的性能和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美国在1960年后期为我破落飞船所设计的我破落导引计算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嵌入式系统。19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程序员开始使用商业版的操作系统写入编程。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工业软件,这是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使用的软件,它可以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比如说产品的研发阶段或者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的辅助系统,比如说CAD、CAM等等。那么在管理过程当中,我们有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制造执行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等,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有的并不是一种软件,比如说CAD是一种工具软件,CRM是平台软件。我们现在还是叫计算机辅助系统,其实这个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它现在不是辅助了,而是唱主角了。没有这些计算机辅助技术,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都不可能正常运行了。
所以,对于两化融合来讲,它的内涵是要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的研发、产品更新、产品设计、生产装备、生产流程、产品检测、产品销售和流通等等。所以,两化融合实际上比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推进在性质上要复杂得多。而且,两化融合是带有高技术、高成本、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带有很大的行业色彩,专业性很强。因为不同的行业,计算机的辅助技术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两化融合在技术上应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而且没有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也无可依附。你要做数控机床,你首先要生产出机床,如果没有机床,你的数控技术再好也没有可依附。
所以,这是两化融合的难点,这需要完全不同的推进策略,在国家层面是这样,在地区层面也是这样,对于企业来讲也是这样的。所以,两化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科学、技术、产业、教育在内,而且两化融合需要两种人才的融合。必须要从政治上鼓励、激励促进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软件专家和企业一起来组成研发团队,合力开发。
比如说我们讲工业软件,学软件的人是写不出工业软件来。他如果对某一个制造业的专业不是非常内行的话,他是写不出工业软件来的。所以,工业软件一定是两种学科、两种类型的专家融合的结果。而且,在我们的科学技术界必须转变转念,科学家或者是一些技术专家,他们鄙薄这种嵌入式的系统和工业软件,以为这个不算是技术、不算是成果、不算是发明创造,所以只定义为科技成果的软件化。其实,这种认识我觉得是非常落伍的,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以上就是我讲的内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