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部分行业取消政策优惠,新能源泡沫之说四起

  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要求重点加强包括风电设备及多晶硅等行业的发展指导之后,国家发改委又更新了《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将“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从《目录》中删除;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最重要原料的多晶硅也被从《目录》中删除,不再享受政府给予的进口贴息等优惠政策,一时间“新能源泡沫”之说甚嚣尘上。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所提出的概念,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相较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大多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因此,在传统资源面临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新能源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不言而喻。

  但市场前景的不明朗和政策走向的不明确让产业投资者开始谨小慎微,徘徊不前。事实上,不少新能源企业已经感受到了融资压力,不但风投资金大量减少,连银行信贷也因“产能过剩”的阴影对新能源企业有所警惕,一些省市也押后了各自的新能源规划,等待进一步的调研论证。

  新能源产业究竟是真过剩还是假过剩?摆在投资者面前的究竟是蛋糕还是泡沫?

  行业前景广阔事实上,新能源产业的光明前景早有预兆,从以下这组数据中不难理解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情: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对10个产业的分析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能源行业的净收益率是最高的,平均年回报率近13%.在2004-2008年4年里,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达417%.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在300亿美元左右。2006年为925亿美元,2007年同比大增60%,超过1480亿美元。2008年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但投资总额还是达到了1550亿美元。2007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这让市场对新能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生产能力也在全球名列前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比如皇明、尚德、金风等,效益都很好,2008年内地首富施正荣和今年新上榜的首富王传福也都是搭了新能源的顺风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目前,企业和资本最看好的仍然是太阳能和风能领域,它们起步相对较早,技术更成熟一些,资源更丰富一些,市场更好一些,这三个方面决定了投入的比较多,市场风险更小一些,所谓的波能、地热能等概念,进行技术研发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真正投入资本形成产业链条还需要时间。”

  的确,近几年我国太阳能发展速度惊人且已显现出一定的产业化空间。尽管太阳能发电成本在2-3元,远高于其他能源,但是随着光伏系统的安装价格逐年下降,成本的下降将直接驱动需求的增长。

  风能发电亦表现突出,装机容量从1995年的3.8万千瓦到2008年的1215万千瓦,跃居世界第4位,风电成本与火电成本最接近,且具有产业链和规模化优势。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6-10亿千瓦,近海风能储量1-2亿千瓦,巨大的风能储量使得风能在未来具有可持续的产业化前景,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

  “泡沫论”需理智看待日前,工信部、发改委在《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截至2009年上半年,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全国各地表示将要“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就已经超过17个。在这些省份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规划,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设备组建生产线上马,以及风场、光伏电站的争相圈地。

  但中国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科技部调研的结果显示,媒体和官方采信的都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在建项目可能会因为规模成本等问题停产,计划产能也会因为市场供需关系而变化,会随着资金情况、市场需求、成本问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搁浅。这些都只是数字的体现,未能达到现实的供应。以目前的50多家多晶硅企业为例,实际能够生产多晶硅的仅10余家,预计今年多晶硅的产能仅有1.5万吨左右,实际是供小于求的。

  同时,一部分过剩是由于低端生产商盲目上项目以及产业链各端不配套造成的,而不是实际的产能过剩。国家出台政策也并不是限制新能源的发展,而是保证它们更健康地向前推进,“企业或投资商可以在风能关键零部件制造、维修服务体系等更多产业链环节寻找投资机会。”

  “现在有很多人怀疑新能源的投资价值,认为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有泡沫。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没有过剩的市场体制是计划经济的配给制。过剩是竞争的前提,没有竞争谁去搞技术进步?所以过剩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当然,企业也不要太傻,非要在过剩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还去做,产品卖不出去还拼命生产。”李俊峰认为,“每个行业都有商业炒作,但能源市场不同于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膨胀的机会较小,一件衣服可以卖10元也可以卖1万元,但是一度电一家卖1元另一家卖10元行吗?能源是比较普遍和大众化的产品,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激烈竞争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搞新能源是一件好事情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分食蛋糕并不容易事实上,除了政策和市场层面,新能源企业在成本、技术、管理和配套设施层面也面临诸多限制和问题。

  目前,新能源企业能否尽早实现盈利,主要看企业对建设成本的控制。新能源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运营成本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由于发电成本较高,上网电价也高于传统能源发电,因而不具有竞争力。

  近期确定的我国风电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51元到0.61元,尽管这一价格已经比风电发展初期降低了很多,但仍在全国平均火电上网电价0.37元/千瓦时之上。而刚刚起步的光伏发电成本则更高,即便是此前招标中出现的0.69元/千瓦时的惊人低价,也很难与传统能源发电相提并论。显而易见,在成本上新能源并不具备优势,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补贴。压缩成本无疑成为新能源企业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必修课”。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的行业,技术是阻碍行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李俊峰说。开发输送、入网和利用过程当中所遇到的技术障碍已成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以风电为例,“由于风电发展较快,但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风机无法并网,风电机组投运后无法及时发电造成资源浪费。”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依然没有完善的电力储存技术、风电的电网接入技术,冀望短期内风电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并不现实。

  此外,由于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两头在外”,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发展一旦上规模就容易受制于人。“这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享受世界工业文明的成果,但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创新的核心技术。”李俊峰说。“国内比亚迪等企业已经投入很大精力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但也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技术发展都是很缓慢的,能源技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产业不断成熟,这种”虚热“的症状会慢慢退去,企业家们应该有这样的耐心。”

  我国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还面临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严重缺失的问题。比如现在发展电动汽车,如果相应的充电站不跟上,用户用起来也非常不方便。“改善配套设施,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适应新能源生活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李俊峰说。  中小企业如何介入虽然面临种种困境,新能源依然前景可期。12月份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和酝酿多时的中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势必会提振市场,提供新的机会。业内人士透露,有关部门已在起草低碳经济指导意见,中国企业应当抓住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商机。

  “现在投入比以前投入要好很多,以前没有市场,现在市场很大,就看你能不能争取到市场份额。企业应该好好研究市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出手可能连输的机会都没有。”李俊峰说,“现在在中国做新能源的企业至少有五六千家,企业的规模都是中小型企业,还没有特别大规模的企业,像金风这样做得比较好的也只是中等规模。虽然也有一些大企业比如GE、西门子都在做,但是新能源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所以给了中小企业很大的投资空间,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机制灵活的特点,加快新发明、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要想进入新能源行业,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首先要有投资资本,资本的投入不一定要很大。像金风这样资产上几百亿的企业一开始的投资也只有几百万,产业阶段不同,对资本的需求也不同,不要迷信大投入才能建造大企业的说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就是你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是最关键的东西,现在新能源产业可做的东西很多,有电池、风机、零部件等多个方向可选择,选对了方向,有个很好的团队就可以做起来。”李俊峰说,在积极投入新能源产业的同时,要注意克服盲目性,“企业不要把新能源当成一个投机的市场。虽然新能源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是产业本身没有太大的波动,企业要仔细考察,要找对行业熟悉的人,做一个很好的策划,指导你在这样的条件下怎样去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投资,不能想转就转,跟着舆论闭着眼睛随便往里面砸。企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是不可能成功的。”

  由于市场体系尚未成型,所以,中国新能源行业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政策的大力刺激和投入。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是块大蛋糕,但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却是值得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和意欲投身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思考的问题。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发展的出路归根结底就是要研发核心技术,减低成本,缩小与常规能源的距离,让企业看到利润,使新能源产业更具商业价值。“现在有一个好的现象,过去我们的新能源企业不注重品牌建设,没有自主品牌,更没有自主技术。现在的新能源企业逐渐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崛起了一批相当响亮的国际品牌,只要建设起品牌,企业不要发愁,经过十年二十年,好的技术做起来之后,前途不可限量。” 李俊峰说。

  “新能源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所以给了中小企业很大的投资空间,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自身机制灵活的特点,加快新发明、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新能源产业政策概览《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月28日获高票通过,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价格优惠及社会公摊的政策,并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资源调查、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和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新能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草案)》:今年8月2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首次修订。  此次草案的几项重要修改包括: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全面获得政府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管理也将进一步完善。国家设立政府基金性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来源为国家财政年度安排专项资金和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

  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用于支持的活动包括: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并网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检测认证和示范工程;农村、牧区生活用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等。

  草案还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进行了细化: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年度收购指标和实施计划,确定并公布对电网企业应达到的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最低限额指标,电网企业应该收购不低于最低限额指标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今年3月20日正式公布,规划期为2009-2011年。

  规划启动了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今年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此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并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具体包括: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的业主单位总资产不少于1亿元,项目资本金不低于总投资的30%.《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今年7月24日出台。规定按风能资源状况和工程建设条件,将全国分为四类风能资源区,相应制定风电标杆上网电价。四类资源区风电标杆电价水平分别为每千瓦时0.51 元、0.54 元、0.58 元和0.61 元。今后新建陆上风电项目,统一执行所在风能资源区的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海上风电上网电价今后根据建设进程另行制定。

  《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预计年内出台。国家能源局主管新能源事务的副局长刘琦介绍,正在编制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把新能源主要界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智能电网等,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总投资预计将达4.5万亿元,能拉动全社会总投资9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研究员透露,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提出“一揽子”的补贴方案。其中,补贴范围除涵盖整机制造业外,将重点向关键零部件企业倾斜。在补贴额度方面,国家能源局曾透露,中央1000亿元拉动内需投资中,有8亿元将用于核电和风电装备技术改造的补助。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