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武汉市抢跑国家碳交易中心

武汉市已悄然成为抢跑申建国家碳交易中心的第一城。

   武汉市发改委早在今年2月,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关于在武汉市试点筹建国家碳交易中心的请示》。

   “在申请之初,我们的定位就是全国碳交易中心,而非一个区域的碳交易试点。”申报项目参与者、武汉市发改委宣传信息处处长曹非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武汉市而言,现在首先需要证明自己具备开展碳交易的基础和能力。”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碳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尽管武汉市的申请还未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回复,但武汉市的准备工作并未因此而放缓。

   武汉市发改委动员了60家企业参与自愿减排,于9月16日通过了《武汉自愿减排宣言》, 并将成立国内首家以协会形式搭建的企业自愿碳减排联盟——武汉碳减排协会。

武汉试点全国碳交易中心?

   尽管碳交易在我国尚未破题,但各地已拉开争夺战,即到目前为止,各地已有11家环境或能源交易所成立。相比之前各类交易所,武汉是首家直接问鼎“全国碳交易中心”的地方。

   作为一个金融中介人才并不发达的中部地区,武汉申请全国碳交易中心的底气何来?

   首先是两型社会试点的政策优势。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提出将有关“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项目优先考虑放在试验区。

   “碳交易试点属于有关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先试的项目,我们会充分抓住这一点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曹非称。

   其次是产业结构特点决定的示范效应。公开资料显示,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工业占武汉市工业比重在75%左右,工业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因此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市能耗总量的65.3%左右。

   “这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武汉已经成为全国二氧化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并且呈现出区域相对集中、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这有利于实施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和开展CDM项目。”曹非说。

   曹非进一步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大部分城市的工业都将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典型的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武汉市,开展碳交易,对其他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意义。”

   对正在筹建的国家碳交易中心,曹非表示,该交易中心将依托2006年成立的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该交易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权交易所,也并无实质区别。”

   对武汉市的劣势,曹非并不避讳,“从碳交易所需的人才和中介机构来看,武汉肯定比不上北京、上海和天津。这个方面的缺失,可以从通过引进来弥补。”

   事实上,武汉在今年年初已开始“有所行动”。本报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今年两会期间,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曾为申建国家碳交易中心一事,专门拜访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张平当时表示,目前开展碳交易试点的条件并不具备,如果以后要开展,将优先考虑武汉。

试点内容有待深化

尽管武汉市申建国家碳交易中心的信息,在年初已见诸媒体,但并未引起多大反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关注碳交易市场的专业人士,并不了解这件事。

  同时,有业内人士质疑,“碳交易的国家试点尚未启动,怎么一下子就跳跃到了国家碳交易中心,似乎有些超前。”

  事实上,国内的碳交易试点已经萌动。7月20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有关人员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在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地区开展碳交易试点。

  9月11日,在首届全球低碳金融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透露,国家发改委鼓励在东部人均GDP高于1万美元的地区和有条件的行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

  依照这一标准来看,武汉市显然“条件不够”。如2009年武汉人均GDP为51136元。

  尽管如此,曹非表示,“我们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目标也不是争取碳交易试点地区,而是筹建全国碳交易中心。

  因为武汉市只是在申请阶段,所以其“野心”并未对其他环境交易所产生太大影响。“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武汉市这件事情。”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助理龚俊松对记者说。

  “无论能否获批,我们都要突出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动企业的碳减排,为以后的碳交易做好准备。”曹非称。

政府牵头筹集自愿减排协会

  尽管武汉的申请还未获批,但武汉市已开始积极地做着前期准备。其中,即将获批成立的国内首家自愿减排协会,分外引人注目。

  拟建的武汉碳减排协会由60家会员企业组成。其中,既有能源企业,如华能武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市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等,也有碳盘查和碳审计的第三方机构,如SGS通标标准技术有限武汉分公司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等,还有对碳金融感兴趣的兴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以及未来自愿减排交易的平台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

  “很多企业还没有自愿减排的意愿,为了动员企业参与,政府将授予碳减排做得好的企业以碳减排示范企业,这一招起了很大作用。”曹非介绍,“同时,也有很多企业比如武钢这样的企业,是我们无法动员的。”

  在此之前,类似组织已经存在,如天津排放交易所发起的自愿减排联合行动计划,北京环境交易所发起的碳中和联盟。但这些组织是纯粹由企业发起的一个松散联盟,并未注册成一个社会团体,几乎没有当地政府的参与。

  与此不同的是,武汉市的企业自愿减排联盟将注册成一个社会团体,并在民政部门注册。据本报记者了解,其协会章程中突出了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如除了提供政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咨询外,武汉市发改委对该联盟的会员企业做出了三项重要承诺。

  第一,优先组织并积极推荐试点企业的减排项目申报国家、省、市有关专项;其二,在政府采购和投资项目中,优先考虑碳减排试点企业;最后,资金支持,即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争取为碳减排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这三项承诺的力度已经很大,或将刺激企业的积极性。第二项承诺中的采购优先不是很妥当,因为采购应当面向全国的优秀企业而非武汉市的本地企业。”WWF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计划中心主任杨富强对记者表示,“在具体的资金支持方面,能否落实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成立自愿减排联盟只是第一步,能否交易更为关键。

  武汉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坦承,对开展交易持慎重态度,现在还处于交易市场的准备和培育阶段。记者了解到,尚未有一家该联盟的会员企业明确自己的减排目标,这也意味着距离真正的交易还是相当长的距离。

  “至于何时能开展交易,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副总裁程家忠对记者表示,“具体的交易机制,还在研讨中。”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