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另类投资
自称为“能效管理专家”的施耐德电气如今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始实践自己的专长。这是个乍听起来似乎与能效管理关系不大的领域——企业社会责任。但在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朱海眼里,践行社会责任与进行能效管理一样,都是能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投资。
“30%节能”覆盖业务和社会责任发展
在能效管理领域积淀几十年的施耐德电气有自己的一套节电理念。“从发电厂一直到用户端的使用,中间的输电、配电等环节的优化节能都是我们的业务,”朱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每发3度电,在使用端才被使用1度;反过来说,如果你少用1度电,可以相应节约3度电。”
因此,“30%节能”就成为了施耐德电气的节能口号。按照朱海的理论,节能分为两类,一种是管理节能,另一种是技术节能。前者是改变人的一些日常习惯,例如随手关灯等。例如施耐德位于北京的办公楼晚上要全部熄灯,而旁边别的公司所用的配楼却是亮的,差别明显。而后者即通过各种最常见的技术方法来节能。两方面节能效果各达到15%,合起来至少有30%的节能效果。
然而,在朱海看来,“30%节能”并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还是一种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节能不光是一种社会责任,它是有投资回报的,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业务,”他告诉记者,“按照中国工矿企业目前的情况,节能投资在5年内是完全可以收回的。”
而另一方面,朱海认为,践行其他方面的社会责任与节能事业道理相同,也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回报的。
舍得基础投资
首先带来回报的是企业对基本社会责任的履行,其效果相当于基础投资。朱海反复向记者强调,施耐德电气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局限于慈善捐款,更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例如,他会向员工反复宣讲他的“六个满意”。其中包括,要让政府、消费者、供应商、销售伙伴、股东以及员工满意。
也许其他企业会觉得这“六个满意”过于基础,但朱海有他的一番道理。他认为,对合作伙伴透明、对政府透明、对股东透明、对员工负责是施耐德电气业务腾飞的基石。“有的企业捐了很多钱,但是自己的员工连劳保都没给上,也没有基本的培训;而施耐德电气一年花几千万,专门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朱海说。
2006年,施耐德电气收购德力西,被委任为德力西总经理的他上任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不管花多少钱,德力西6000名员工的五险一金必须做到。”而这在当时的温州企业看来,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施耐德电气的努力也换来了回报。越来越多的员工自愿每年捐出四个小时的工资,公司再根据捐款的金额投以同样的金额,来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目前捐款累计已有数千万元。
更令朱海感动的是,施耐德电气在舟曲灾区向一百多个中小学校的图书馆捐赠了上千万册图书。但这些书中每一本都是施耐德员工自愿进行挑选、并亲自送到灾区去的。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施耐德电气已经向7所学校、2所孤儿院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设备,并捐赠了400万元的现金与设备用于紧急救援。同时还投资1800万元建立了15个联合实验室,使2000名学生接受了实验教室培训。
“碧波计划”创造社会责任平台
在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还发现了自身的一个优势——作为平台,联合自己上下游的供货商、销售商等合作伙伴共同实践社会责任。正在实施的“碧波计划”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个好例子。
该计划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范围展开的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通过提供安全用电或电气相关教育培训,或创业小额贷款来帮助贫困人群。2010年3月,施耐德电气与中国专收民工子弟的非营利职业学校——北京百年职校,在北京和成都建立两个电气实验教室;同时为在校的200多名电气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课教学及节能增效教育,教师为施耐德电气的员工志愿者。优秀学生还将得到在施耐德电气毕业实习及工作的机会。
施耐德的目标是,通过给这些农民工子弟进行职业教育,包括用电的教育,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找到一份工作。而朱海的下一个目标是扶助农民工子弟进行创业。“比如施耐德可以给每个人准备一万元的启动资金,他们回到乡里,可以帮人们修理电器以改善生活,从而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这本来是一个NGO项目,但我们参与其中;首先我们有设备,其次我们的员工可以提供培训,第三是可以和合作伙伴一起做,增加双方的理解和互信。”朱海说。
当然,施耐德获得的“投资回报”远不止合作伙伴的信任和互动。一封农民工子弟写给施耐德员工的信曾令朱海感动了良久:“阿姨,我觉得在你们那里工作特别好,我将来要做你们公司的总裁,要把你们公司的这些故事告诉很多很多的人。”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