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光缆产业如何把握“宽带中国”新“粮仓”
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院赵梓森等人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光纤,中国光纤光缆产业由此拉开序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第一批合资光纤光缆公司登上舞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族资本开始进入光纤光缆领域,并逐步成为主要角色。从今天来看,中国光纤光缆产业虽然发源于“光谷”,但民族光纤光缆却更多地生长于江苏,国内有接近一半的光缆企业源于江苏。
“1990年夏,靠着2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兄弟厂家借给我们近300平方米的4间简陋厂房,我们开始了创业生涯,1991年通能信息成立。”通能信息董事长陆兵如是向记者回忆。回顾我国光纤光缆产业30余年的历程,通能属于后来者,但21年的“职业生涯”也给通能留下了足够的资本积累与技术沉淀。目前,通能信息年产光缆量大致在1000万芯公里,在整个行业中的综合实力处在上游,其市场遍布全国各省市,销售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企业的元气:文化与管理
通能信息的前身是海门县光缆厂,2003年通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3年,我们启动了机制转型,并引进资本实现扩大产能。”陆兵表示,“此外,我们更重要的决策是开始对品牌价值、企业文化、营销能力和基础管理等方面进行的全面建设。今天来看,当时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改制伊始,通能全面引入并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按照规范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同时通能陆续聘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加盟,在通能技术演进的路线中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专注、诚信、共赢、创新、超越的企业文化”,陆兵指出:“企业文化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陆兵举例:“目前我们国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很难入围国际市场。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在大批量、新技术、多样化产品组合下仍能满足不同国家、地区用户的需求,这需要的是全球化的质量体系。”通能的做法是引进国际标准,并加以吸收、改进,进而提升产品的适用空间。目前通能已经将高品质产品运用到很多典型国际高难度工程中。这是“创新”、“超越”的功效。
新格局的五大举措
20年间,通能信息经历了著名“光通信危机”,也体验了愈演愈烈的产业竞争,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有实力应对各种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光纤光缆产业适逢3G建设引发的光纤需求急剧上升期,所受冲击不大。但这场危机却改变了光纤光缆的产业结构,新一轮的竞争格局正在酝酿成型。
陆兵认为:“原材料价格、供货渠道持续波动,用工成本不断上涨,行业竞争结构的失衡,种种因素导致整个光纤光缆产业的运营支付成本上升,虽然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但企业利润却难以提升。”
在这种局面下,通能信息采取了五项措施:
(1)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光纤光缆产业链中,光纤预制棒产业规模过小一直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预制棒技术的突破才是加强和创新整个产业链的关键,企业需要努力打造“光缆——光纤——光棒”完整的产业链。为此,2011年1月,通能信息与斯德雷特环球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江苏斯德雷特通光光纤有限公司,集光纤技术信息咨询,开发、设计、生产光纤及光纤制品为一体,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陆兵指出:“通能未来将纵横向延伸产品(光纤、预制棒;运营商用宽带设备等)发展,争取建设全国基地,扩大市场规模;逐步巩固行业地位。”
(2)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质量管理。“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效益”,这是通能品牌战略的第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通能的管理模式中,通过不断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上,走以质取胜之路,以“零缺陷”使产品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3)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国际化视角是每一个光纤光缆企业必须具备的,在国际市场中我们一直具备规模、成本优势。”陆兵指出,在参与全球光纤光缆竞争的几年中,通能多次以纯正的中华民族品牌击败了来自于国际的知名品牌,并成功应用于国际的高难度工程。如今通能信息已完全做到立足于国际市场。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