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企业需要“卧薪尝胆”
虽然煤化工遍地开花导致产能过剩而快速步入冷冻期,但是近来似乎又掀起了投资盛宴。煤化工行业是否真正迎来了发展良机?企业又该如何审时度势、抓住良机乘势突围?
自2013年3月以来,10多个新型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路条”,其中包括了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项目,投资总额高达2000亿~3000亿元。又一场煤化工的投资盛宴掀起。对于备受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环境容量等诸多因素制约的煤化工项目,总能夺人眼球,也总是引发争议。
重启是重“利”还是“益”
我国的能源结构的现状是“富煤、少油、缺气”。而减小石油对外依赖度、稳定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元化是煤化工项目拔地而起的初衷。煤化工的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到70年代全球石油化工崛起而遭受冷落,再到2006年国际石油价格涨破100美元大关的“遍地开花”,继而到2009年因产能过剩而被全面叫停,其发展之路可谓跌宕起伏。
无论是重启还是限制,煤化工无疑是能源行业的焦点。之所以发展曲折,是因它不仅身后背负着国家能源战略的博弈,和企业追求高回报的需求,而且身前面临环境评估、居民用水保障、投资风险这“三座大山”的挑战,这就形成了“利”“益”之争。
从企业角度来看,煤化工项目的资金需求大多在百亿以上,没有规模就没有经济性。百亿、千亿投资的背后就是企业垄断发展的利益需求,也是转移泡沫区投资的良机。从国家角度来看,煤化工的发展不仅可以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更可以缓解替代能源的博弈,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替代能源的多元化发展需求膨胀,能源市场持续动荡,需要政府引导投资、平衡发展。
神华集团在包头有个煤制烯烃项目,这可是全球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2013年1月,国家环保部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煤化工的高能耗、高耗水量等环境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无论是站在哪种立场,煤化工的优劣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公众的眼球之下,是重“利”还是重“益”也必将是一场持续的博弈战。
屡跌为几何
煤化工具有石油化工和传统化工不可匹敌的优势,但也有行业本身的限制,屡次跌落的根本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耗水量大。2010年,在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提出将渤海水引入新疆,以缓解新疆土地沙漠化。“引渤入疆”观点轰动一时,众多媒体分析认为从项目的设计路线来看,其真实目的是填补煤化工发展用水缺口,所经地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等都是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之地。水是煤化工发展的核心瓶颈,要发展煤化工但又不能影响地方居民的正常用水,背后是煤化工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其次是环境污染。跟其他化工行业一样,煤化工的污染不可避免,涉及废水、废气、废渣。无论工艺流程、技术水平如何改变,生产过程中副产品的处理问题始终存在。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通知,近期,深圳碳排放交易市场又即将正式交易。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已逐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煤化工前面的这座环保大山必将越来越高。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