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发展物联网需要远略与耐心

  虽已是冬季,但对于物联网该如何深入发展的讨论依然热烈。在之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上,刘海涛与他的团队隆重亮相。会后,这位被誉为“学术企业家”的创业者对于物联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近日,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无锡感知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海涛,就整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攻关物联网“操作系统”,迎来规模产业化

  1999年,刘海涛决定扎根物联网领域时,全国物联网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很多人甚至对此完全没有概念,而国外物联网发展早已是风生水起,摆在刘海涛面前的可谓是一条遍布荆棘的道路。

  “物联网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物与物之间联通的传感器。但物联网又很复杂,因为它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广泛。”刘海涛说,如果说单一领域我国已经拥有一些不输于外国技术的企业的话,那么如何将这些表面上看来毫无关联的物联网技术统一于一个模式中则成为当前最大的难题。

  “打个比方,为何微软如此伟大且不可替代?因为它拥有一套独立的操作系统,而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可谓是攻关物联网的‘操作系统’。”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物联网技术中凝练共性,这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天方夜谭,但经过多年深耕,一整套基于刘海涛“感知社会论”的“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系统已日渐成熟。

  开发这套系统的意义何在?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就是为了形成物联网规模产业化。“小打小闹没有意思,作为全国物联网领域的标兵,我们理应形成巨大规模,成为行业翘楚。”长期坚持“产业、金融、商业”深度融合模式的刘海涛,对于今后的谋划显得信心满满。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感知集团决定转向产业化方向开始,发展可谓迅猛,去年的主营业务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增幅超过300%,今年上半年产值接近100亿元,同比增长了10倍,3年来首次年产值超过百亿已无悬念。

  纵观全局亦有可喜之处。据了解,2013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405亿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而作为国家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在刘海涛眼里,全国物联网产业也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我国成为itu和iso物联网工作组的主导国之一,应用示范蓬勃兴起,交通、物流、环保、医疗、安防、电网等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

  炙热的产业环境中,更需要从业者理性思考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由此产生的效益有目共睹,整个物联网产业规模在迅速扩大。漂亮的数据印证着不凡的成绩,但并不能完全掩盖存在的问题。

  “现在物联网话题很是火热,相信不久的将来真的会融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但现阶段,更需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而不是盲目投入。”谈到做产业的心态,刘海涛依旧坚持谨慎的态度,他表示,感知集团虽然已进行了物联网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但整个物联网产业仍处于规模化的前夜。

  在以往的采访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一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技术,研发成功后却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只能成为可惜的“标本技术”。每当谈到企业发生这样的情况,刘海涛脸上都有无法掩饰的扼腕之情。

  世间万物,经世致用。“说到底,物联网是为便利企业和老百姓而存在的,出现那样的情况,显然已经背离了初衷。”谈到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刘海涛认为体验很重要。“现在讲究用户体验,其实就是研发应以应用需求为先,研发者应该首先把自己当成客户,而不是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否则,一个再天才的设想都会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夭折。”

  和许多人的观点不同,在物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刘海涛始终倡导一种“长板理论”,主张不断强化已有优势,反对投入大量资源去弥补“短板”。在他看来,这完全可以借由差异化合作来达到优势互补,将原有劣势消弭于无形。

  “物联网是留给有眼光、有耐心的人来做的,如果决定投身于此,那就必须具备先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急功近利只会欲速则不达。”关于物联网的健康发展,刘海涛始终显得很冷静。

  看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是否具备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标准”的制订。据悉,感知集团制订的全球物联网架构(iot)刚刚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这意味着我国成为物联网领域“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无锡也成为了全球物联网发展的高地。做这么多,刘海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成为行业领军者,“摸过更多的石头,让别人少走弯路”。“在这个领域,我一向不大认同‘产业链’这个概念,我希望能够构建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网’,让企业形成巨大的合力。这也许就相当于打造一个‘中国物联网的中国结’吧。”刘海涛表示。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