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布局工业4.0 浙江通力开启新一轮技改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这些预示着中国制造未来前景的名词,既让企业家兴奋,又让他们困惑迷茫。瑞安制造对接“中国制造2025”该怎么做?瑞企离“工业4.0”还有多远?……

记者走访浙江通力重型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后发现,该企业正通过机器换人、技术改革等方式向工业4.0靠拢。刚刚观摩学习欧洲工业4.0归来的该企业董事长项建忠说,布局工业4.0,必须在车间开启新一轮技改,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新一轮技改来临

项建忠说,此次欧洲研修之旅中,让他明显感到差距,印象最深的,是在德国道依茨发动机厂看到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场景。

“我们看到道依茨的发动机生产线,它的每个岗位都是定岗的。比如说一个岗位安装两个零件,在我们国内就是工人用扳手把螺丝拧紧就好了。而他们是自动化操作拧紧后,再把力矩等数据传递到后台中心,实时检测是否达到标准,如果没有达到,自动生产线则会自动停止,不予通过。”项建忠说,这样的智能生产保障了产品的品质,降低了次品率。

此外,物流的智能化也让瑞安企业家们叹服。项建忠说,他们看到现场供货商的货车进入工厂库房前(货车内装有信号发射系统),可以把车内运载的零件数量和规格等数据发送到后台,在什么仓库保管哪个岗位用,信号中心会向物流机器人发送指令,由无人驾驶的机器人直接送达指定仓库位置。

虽然离实现智能生产还有一定距离,但近几年,通力也通过种种途径慢慢地缩小差距。记者在通力公司的车间内看到,9台加工中心正在生产减速机箱体。“这是一机多用的加工中心,可以完成镗、钻、铣三道工序,在电脑面板输入相关编码后,20分钟可以生产一个箱体。”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威介绍,在加工中心,1名工人可以操作3台机器。而在相邻的普通车床车间内,1台车床需1名工人操作,3道工序则需9名工人,两者相比,生产效率显而易见。

买设备、投技改,是近年通力公司的固定动作。“这台三座自动监检测仪是最新引进的,这台数控齿轮磨齿机是德国进口的……”杨威介绍,近年来,通力公司都在大手笔投入技改、设备更新,3年技改资金就超过两亿元。目前,通力已自主开发11大系列产品,10个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并参与2项工业齿轮箱国家标准制定,负责起草4个中国齿轮行业中小功率通用减速机行业标准。

“未来,信息化建设将是重头戏。”项建忠说,布局工业4.0,意味着新一轮的技改已经来临。参观德国的企业后,他发现和欧洲企业相比,自己企业员工的自律程度、动手能力和欧洲企业员工是不相上下的,智能化的机器人设备也可以买到,唯独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还需要花大手笔投入。“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是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需要提高后台数据的采集和整合能力,这也是通力未来几年需努力的方向。”

深挖产品附加值

“这几年瑞安很多企业都在转型升级,但总的看来,不少企业仍面临产品档次偏低、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亟需提升的现状。”项建忠说,瑞安有深厚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这几年受到经济危机、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影响,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他们选择走出去参观“取经”,也是为各自在转型途中遇到的问题找寻解决方案。

“还是要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点在参观欧洲企业时也深有感触。”项建忠说,他们在参观瑞士精密仪器制造“罗爵杜比”工厂时,了解到这家工厂之前曾受到日产电子表的冲击,手工制表业陷入发展低潮。但他们通过引进时尚元素、植入文化,把手表打造成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在原本只具有单一计时功能的手表,增加了收藏、艺术等附加值,把工厂从倒闭边缘拉了回来。“如今,‘罗爵杜比’一年只生产4000只手表,其中最便宜的也要十几万元一只。”

项建忠说,这个故事也给瑞安企业家很多启发,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走附加值高、差异化的生产路子。据他介绍,近几年通力公司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产品附加值,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从生产小型减速机到大型减速机,已经尝到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甜头。“10年前的低端产品卖1.5万元/吨,现在的产品精度提高,产生的噪音低,传递的效率高,目前最新的减速机产品销售价格已经达到七八万元/吨。”

“瑞安的企业想要布局工业4.0,不单单是买新设备新技术,而是需要技术、人员、管理同步转型。”项建忠说,他们参观欧洲企业后,深深感受到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这也非常值得瑞安企业家学习。“做实业,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他说,过去几年很多瑞企都吃了多元投资的亏,在遇到金融危机时,受到了很大影响。而想敲开工业4.0的大门,必须专注坚守实业,保持冷静的头脑,逐步有序推进。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