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方面扶持智能制造的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欧美国家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内容,我国也将智能制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和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总结,对我国全面发展智能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单曾经做过《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经验与启示》的研究。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冷单。
据了解,近年来,浙江省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目标,重点实施“机器换人”战略,计划实施每年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并以加快推进政策环境再优化发展、产品智能化、机器换人、成套装备示范应用、两化深度融合、云服务市场化等重要举措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将智能制造提升为省级战略层面。截至2015年4月,浙江省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35.7%,机器设备联网率达28.3%,企业ERP普及率提高到57.7%,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率扩大到25.8%。
冷单说,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的主要做法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政策环境再优化发展;加快推进产品智能化开发;加快推进实施“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成套装备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云服务市场化等。
与此同时,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工业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认识不足;工业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营销力度不够;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现象突出;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较低;新商业模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存在冲突;高端融合型人才缺乏;推进两化融合的认证体系有待完善。
从浙江省发展智能制造的经验出发,赛迪智库装备工业研究所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包括:
第一,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加速整合等方式,集聚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对自主可控软件产品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和重点突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力推进国产软件产品应用。打破国外产品优于国内产品的思维定势,结合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深度挖掘国产芯片的应用潜能,鼓励使用国产软件产品,并通过政策扶持扩大其在制造企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建立软硬件制造商互动协调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硬件发展片面注重工艺方面赶超国外企业,建议政府倡导我国芯片制造商、操作系统制造商、应用软件制造商等各产业主体间建立长期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
第二,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
加速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制造装备(生产线)和生产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的技术和信息化含量。加速客户需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深度融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帮助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加速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深度融合。鼓励大中型传统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快速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及全新制造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
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对初创期的智能制造装备中小企业,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采取引导基金、母子基金等模式;对处于发展壮大期的智能制造装备中小企业,采取由政府投入部分引导资金,按市场化运作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强化创新项目与创新资本的对接。
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政府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充分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向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
第四,发挥移动互联网平台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
推进工业物联网广泛应用。借鉴浙江省发展“千企机器联网工程”,每年在不同省?选择一定数量传统制造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推广应用连续生产、联网协同、智能管控的制造模式。要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局限。将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移动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网络设计为源头,实现生产要素根据信息资源动态配置及生产模式异质化定制。
要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中心。目前,国内很多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化云服务产品都已相对成熟,部分已具备国际前沿水平,可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产品提供有效的推广服务平台,应引导企业之间进行深度交流与融合,为装备制造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加速两化融合和转型升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
第五,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培育本土制造业技能人才。从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入手,实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壮大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大型制造企业、省属院校与社会资本联合创办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引进省外高校院所落地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建议重点实施国外智力引进工程。通过持股、技术入股、高薪、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积极对接发达国家重点产业园区,对于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所需引进的技能人才给予适当补贴,持续不断进行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的引进工作,为智能制造长远发展储备后备力量。
第六,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在全国范围内鼓励高端人才和项目团队进行创业发展,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为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内的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实施智能制造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创业“弹射计划”,在一些重点省份建设一批“智能制造产业弹射中心”,选择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孵化。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业企业,通过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等方式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