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尝鲜“互联网+工业”
面料、花色、纽扣……关于衣服上大大小小的100多个细节,都可以由订购者在手机APP上自行定制。
这些个性化需求将统一传输到后台数据库中,形成数字模型,由计算机完成打版,随后分解成一道道独立工序,通过控制面板及时下达给流水线上的工人。
这样的场景发生在青岛红领集团的智能化车间中,通过十三年来再造血般的内部流程改造,如今的红领已经从简单的规模量产模式转变为更加聚焦消费者的C2M(顾客对工厂)模式。
C2M模式砍去了不必要的经销环节,不仅让C(消费者)享受到“造物”的乐趣直接参与服装的制作过程,也给M(制造商)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并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力,持续倒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
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2837.8亿美元,同比下降4.9%。与仍然挣扎在下降泥潭的服装企业不同,红领集团近年来开始收获定制化带来的“红利”,逆势迎来高增长期。据公司内部人士介绍,2015年,红领集团定制业务年均销售收入、利润增长均超过150%,而这其中的70%来自美国,由C2M模式带来的个性化定制服装在欧美市场获得巨大成功。
高增长的背后是早年间红领创始人张代理“刮骨换轨”的大胆尝试。十多年来,红领投入近3亿元,将原本传统的流水线升级为信息化的定制工厂,通过整合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平台等最新技术,实现了M端(制造端)的信息化改造,解决了传统高端定制中生产线灵活度低和转换成本高的难题。
穿梭在改造后的红领车间可以看到,每个工人面前都有一个数据终端,工人扫描服装上的二维码,下达给他的处理指令即刻显示在终端屏幕,无关指令则被过滤,工人只需按照指令完成不同工序(如镶边、钉扣等),就能精准生产出完全不同的服装。记者看到,悬挂在工人身边的产成品颜色、款式、面料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正是通过这样一套精准的智能系统,让看似完全相悖的流水线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完美融合,既满足了消费者与众不同的新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成本。
业内人士将红领集团视作“互联网+工业”模式的“尝鲜者”和“实践者”,成功转型后的红领更是吸引了数万人到企业参观学习。2013年12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亲自来到红领参观,感慨颇深的他要求所有海尔的管理层必须都要到去红领学习。
然而,这并不是红领集团创新探索的终点,“现在的盈利点不仅仅是满足需求,而是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张代理如此诠释他对于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据他介绍,目前公司设计的拖鞋产品即将上市,不同于以往简单地卖一双拖鞋,红领即将出售的是针对客厅、卧室、卫生间都差异化设计的拖鞋定制包。“我们不只要卖产品,更想向消费者传达一种生活理念,从而培育和引领用户的消费习惯。”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