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频道

中国工业制造业需要扬长补短

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认为,中国是一个世界工业大国和制造大国,但在2010年工业经济的水平比德、法、英等国大约落后100年,比美国落后80年,比日本落后60年。虽然报告承认中国近几十年来的追赶速度很快,但这个有些令人沮丧的结果仍然引起了很大争议,尤其是最近刚传出德国铁路公司提出要采购中国动车组的时候。

这个报告的统计方式也许值得商榷,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落后于发达国家,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这并不是个多么惊人的结论,在大方面上并没有与政府和社会的认识差太多。在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情况下,这其实不失为对中国潜在差距的某种及时的提醒,虽然是以比较刺耳的方式。

报告涉及的是平均值和整体情况,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所有领域都落后。很显然,中国的高铁等高端设备制造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的一个优势是拥有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在基础层面可以自给自足,同时中国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像有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受制于国际大资本,无法摆脱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而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应该善用这些优势。当然,前路的风险不容低估。别国也在前进,中国既需要追赶,也需要迅速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的现实。但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用自己经过艰苦的研发过程,通过技术转让引进最新技术,利用相对强大的基础生产能力,努力实现某种“弯道超车”的效果。

差距多大其实不重要,因为各国工业的发展轨迹并不遵循固定模式,随时可能交叉变化。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率的问题。根据报告,中国的工业生产率目前是在全世界的第58位左右,2010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9,这与中国工业总规模的排名明显不符,对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是不正常的。在中国经济增速正在走向新常态的情况下,生产率低的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中国必须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实现产学研更紧密的结合。而且创新的根本源头是教育,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劳动力的培训,形成终生学习性的劳动力模式。

拿这次被作为中国参照系的德国来说,精密的制造品已成为德国的身份标识。德国总理默克尔有一次被问及,是什么让她对身为德国人感到自豪的时候,默克尔向《图片报》表示:“是我们密封良好的窗户。”然而如果回到19世纪中叶,欧洲人对德国产品的评价却普遍是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因为当时德国相对于英法来说比较落后,然而德国却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优势,后来居上。所以,一时的排名并不具有决定意义,中国人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悲观失望。国务院已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行动,中国需要尽快地扬长补短。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