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自主创新凸显五大瓶颈
在中国软件业崛起并开始腾飞的今天,软件行业奏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然而,据本届软交会上发布的《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显示,包括知识产权问题在内,企业 自主创新的道路不乏荆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超越。
产权保护问题显现在诸多的参展单位中,大连市版权协会的展台尤为引人注目。大连市版权保护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协会成立10年间,共办理的软件版权登记仅200多件,不到大连软件开发总数的1/10。这一数字让记者大为震惊。
“软件产业在知识产权面前显示出很脆弱的一面,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最终用户都可能成为产品制造者的行业。在企业花费了高昂的开发费用后,很容易被盗版,因此,版权保护对于软件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据了解,企业软件开发出来后,应首先进行版权登记,一般登记周期为60个工作日,而后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000元的登记费用其实只占开发费用的很少部分,却可以在软件被盗版时提供法律依据。”大连市版权保护协会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然而,很多软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却非常淡薄。“我们公司原来以外包为主,自主开发不多,没有把软件版权登记当回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参展人员坦言。
创新五大瓶颈凸显“没有保护,创新没用”。在接受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情况调查的企业中,多数企业反映备受盗版困扰,有损软件开发和研究企业的积极性。
报告显示中国软件企业进入腾飞阶段,但中国软件自主创新凸显五大瓶颈,知识产权保护位列其中。
首先是规模偏小。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软件企业当中,57.6%的企业年营收在500万元以下,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足5%。
其次是人才瓶颈。中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国内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上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变相成为专业人才的第二培训基地,好不容易成熟的从业人员,但流失的概率很高。“我们变成了‘黄埔军校’,新招进来的员工在我们公司工作了一年左右以后,就可能会被一些大公司挖走。”本土软件中小软件企业倍感无奈。
另外,技术乏力也是中国软件企业的一大通病。报告披露,国内软件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领域,平台软件和中间软件的比重低,技术含量不高,软件产品的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而大量中小软件企业往往为生存所困,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大部分本土软件企业在较低层面上进行着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是一种小作坊式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为了眼前的生存,根本无力开展软件技术创新,很多企业几乎没有研发投入。
资本紧缺也是报告披露的困扰本土软件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中国许多软件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只能靠投入少的短期项目来维持运作,无法进一步开发投入大、风险高、收益高的大型软件项目。由于软件项目可维持周期短,需要不断的升级换代,软件企业后期发展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较大。
为提升创新能力献策在深入研究了本土软件企业的创新焦虑之后,对比印度软件业成长路径,报告对提升中国软件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诸多建议。
首先是呼吁从政策层面提升对软件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关于发布2003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的通知》等政策,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得到支持。报告建议能向中小企业有所倾斜,并建议以产业扶持基金等多种形式扶持和鼓励本土软件企业的创新行为。
其次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近年来,中国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报告建议,企业亦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政府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可在政府采购中加大对本土软件的采购幅度。
再次,要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充分发挥软件园对本土软件企业自主创新摇篮的作用。报告还建议对于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的评定,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不搞终身制;成立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专家组,对国家软件产业建设发展情况和绩效进行动态检查和定期考评,不合格者将取消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称号。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