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将装备“中国大脑”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今年6月正式发布的中标通知书中宣告,“十一五”开建的红沿河核电站和宁德核电站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将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控制系统,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竞标中最终胜出。这标志着我国大型核电站将告别“洋指挥”,转而装备“中国大脑”。
根据规划,红沿河核电站选址于辽宁大连,一期工程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宁德核电站选址于福建福鼎,一期工程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均由广东核电集团等负责建设。这6台机组未来的“神经中枢”――和利时公司研发的仪控系统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束了跨国公司在这一关键装备领域长期的垄断地位,被专家称为“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仪控系统是核电站的信息神经和控制中枢,对于保障核电站安全、可靠、稳定和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最早提供核电站计算机系统成套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和利时公司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为志向,在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模拟控制、模拟和数字混合控制到集成数字控制的跨越。现在,和利时公司研发的仪控系统利用高级人机接口等先进技术,几乎可以将核电站的所有仪表和控制系统合为一体,使操控人员坐在机房里即可明察秋毫。
在和利时公司的大事记中,记载着核电站“中国大脑”的成长历程:1997年,应用于3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仪控系统问世,性能指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后,和利时陆续拿下秦山核电站一、二、三期工程,以及大亚湾、岭澳、田湾等核电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标书,核电机组的规模也由30万千瓦、60万千瓦提升至100万千瓦。国内核电专家表示,拥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控制系统技术的公司,全球不会超过3家。
国产仪控系统与国外类似技术的真正交锋,始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计算机监测系统最初由法国公司设计,经过多年运行,系统中的数据采集等多项技术已经落伍,不少设备和单元模块甚至停产,核电站一度面临系统、软件维护的巨大压力。专家评估后得出结论,如果重新设计集成电路芯片等,技术和应用风险都较高。
2000年,在未改变机柜和操作设备布局的前提下,和利时公司成功地将新一代国产仪控系统移植入大亚湾核电站,原有的采集、处理设备被全部更换。从运行效果看,国产系统的稳定性、处理速度等指标远高于法国旧系统。这场“决战”,证明了“中国大脑”已完全具备控制核电站的技术实力。
拥有原创技术,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和利时公司的核心目标。公司每10名员工中就有3名研发人员,每获得100元经营收入就拿出10元投入研发,已累计获得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154项。到去年底,公司共签订核电仪控系统项目44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在建、在运行核电站,以及清华大学核研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多座试验堆。
和利时公司总裁王常力说:“人眼最小可以分辨0.1毫米的物体,仪表却可以达到纳米级。如果没有自动化技术支撑,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难成大器。”除核电站外,和利时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在大型火电、环保、轨道交通等关键装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京穗深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国内最大的“煤电一体化”项目,都留下了和利时公司自主创新技术的印迹。
王常力对自主创新有这样的理解:“我不希望用户为照顾国内民族企业把合同交给和利时,而是希望公司靠技术实力、产品质量打动用户;我多年来一直梦想,有一天公司的产品同国外最好的产品放在一起,去掉标签后难以分辨。”他告诫员工:“在科技领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市场领域,用户只给我们一次机会。”
根据规划,红沿河核电站选址于辽宁大连,一期工程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宁德核电站选址于福建福鼎,一期工程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均由广东核电集团等负责建设。这6台机组未来的“神经中枢”――和利时公司研发的仪控系统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束了跨国公司在这一关键装备领域长期的垄断地位,被专家称为“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仪控系统是核电站的信息神经和控制中枢,对于保障核电站安全、可靠、稳定和经济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我国最早提供核电站计算机系统成套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和利时公司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为志向,在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模拟控制、模拟和数字混合控制到集成数字控制的跨越。现在,和利时公司研发的仪控系统利用高级人机接口等先进技术,几乎可以将核电站的所有仪表和控制系统合为一体,使操控人员坐在机房里即可明察秋毫。
在和利时公司的大事记中,记载着核电站“中国大脑”的成长历程:1997年,应用于3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仪控系统问世,性能指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后,和利时陆续拿下秦山核电站一、二、三期工程,以及大亚湾、岭澳、田湾等核电站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标书,核电机组的规模也由30万千瓦、60万千瓦提升至100万千瓦。国内核电专家表示,拥有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控制系统技术的公司,全球不会超过3家。
国产仪控系统与国外类似技术的真正交锋,始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计算机监测系统最初由法国公司设计,经过多年运行,系统中的数据采集等多项技术已经落伍,不少设备和单元模块甚至停产,核电站一度面临系统、软件维护的巨大压力。专家评估后得出结论,如果重新设计集成电路芯片等,技术和应用风险都较高。
2000年,在未改变机柜和操作设备布局的前提下,和利时公司成功地将新一代国产仪控系统移植入大亚湾核电站,原有的采集、处理设备被全部更换。从运行效果看,国产系统的稳定性、处理速度等指标远高于法国旧系统。这场“决战”,证明了“中国大脑”已完全具备控制核电站的技术实力。
拥有原创技术,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和利时公司的核心目标。公司每10名员工中就有3名研发人员,每获得100元经营收入就拿出10元投入研发,已累计获得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154项。到去年底,公司共签订核电仪控系统项目44个,覆盖了国内所有在建、在运行核电站,以及清华大学核研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多座试验堆。
和利时公司总裁王常力说:“人眼最小可以分辨0.1毫米的物体,仪表却可以达到纳米级。如果没有自动化技术支撑,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难成大器。”除核电站外,和利时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在大型火电、环保、轨道交通等关键装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京穗深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国内最大的“煤电一体化”项目,都留下了和利时公司自主创新技术的印迹。
王常力对自主创新有这样的理解:“我不希望用户为照顾国内民族企业把合同交给和利时,而是希望公司靠技术实力、产品质量打动用户;我多年来一直梦想,有一天公司的产品同国外最好的产品放在一起,去掉标签后难以分辨。”他告诫员工:“在科技领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市场领域,用户只给我们一次机会。”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中国软件自主创新凸显五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