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方向力求突围,中国制造竞争力将再上新台阶
中国用150年时间重回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015年起,中国又提出“制造强国”目标,一场突围运动已经展开。
向海外突围:从民族的到世界的
一家不知名的中国手机企业,创造了“非洲传奇”。2016年,手机企业传音控股出口销量约7991万台,成为中国出口量第一的手机企业,其主要出口地区为非洲,在非洲部分国家的合计市场占有率达40%。
传音刚进入非洲时,当地的手机普及率并不高,市场上仅有诺基亚、三星等少数品牌,竞争相对较小。传音根据非洲消费者在购买力、肤色、排汗等方面的特征,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多卡、特种美颜、防汗防摔等特点功能的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传音控股CEO刘俊杰说:“传音控股成为‘非洲之王’的秘诀,就是本地化、差异化、贴近消费者需求,让非洲人民爱上自拍。”
不仅是产品出海,华为手机、联想、格力、小米等一批国际化企业已经进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阶段。例如,至去年10月份,华为已在美、英、德、法、俄等地建立了16个研究所。
向尖端突围:从大路货到高精尖
过去,中国制造主要针对玩具、衣服、家电;而今,“大国重器”技术水平实现重要突破,一张张中国制造“新名片”亮相。
今年4月28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成功下水。研制航母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制造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大系统集成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和产物。国产航母副总设计师孙光甦说,“航母的零部件量级能够达到千万甚至更多”;中国已具备完全自主的配套能力,涉及航空、航天、兵器、电子、通信、导航、雷达、机械设备等。
五年来,中国制造惊艳了世界。从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飞机交付商用、长江三峡升船机刷新世界纪录,到运-20大型运输机交付部队列装、第一艘国产航母交接入列,中国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载人深潜、高分卫星、北斗导航、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向优质突围:从模仿山寨到品质升级
在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矿区,方圆几百公里无人烟的荒山野矿和高温干旱极端条件下,徐工集团的大型挖掘机每天持续运行20小时以上,徐工的液压油缸已连续工作了8671小时,超过客户要求的5000小时。2017“世界工程机械50强”排名中,徐工集团排名第八,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中国企业。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不能在高可靠性上实现突破,就永远处在中低端和低水平。”
“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都经历了从劣质产品向优质产品的转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说,现在中国也到了这一转变时刻,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耐心背后,两点非常关键,一是科技决定了制造业升级的段位,二是中国有足够大的规模,就注定了中国质量升级的过程一定比日本、德国快得多。”
向智能突围:从工业2.0到工业4.0
6月26日首发的高铁“复兴号”不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制造者中国中车还是智能制造的领军企业。智能制造与工业4.0类似,意味着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中国中车总信息师王勇智说,中车的智能制造是“精益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化并进。“德国、美国的工业化走了很长时间,精益化做得很好,中国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做智能化,所以我们推了四化并进,加了精益化。”
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工业2.0水平。根据目标,中国力争2020年实现传统产业基本数字化;2025年在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智能硬件、关键软件对外依赖大幅降低条件下,推进各个行业的整体智能转型。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