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装备制造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工作重点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了推进两化融合,组织有关方面和部分专家,制订了7个行业两化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装备制造业就是其中之一。评价指标体系将引导和推进装备制造业的两化融合,不断深入,不断扩展。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表示,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几个环节,而是一个在信息时代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是一个以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2010年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方向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首先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数据不准确、管理混乱,信息系统也就无法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只会给出错误的结论,导致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失效。当然,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加强基础管理的过程,但必须把加强基础管理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抓好。为此,要在企业内部梳理业务流程;加强各项业务数据的管理,提高其科学性、准确性;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
2、强化企业信息集成
在企业的ERP与有关系统的有效集成中,要着重解决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集成,用好PDM。有条件的企业,可着手解决顶层与底层的集成,用好MES。需要指出的是,MES并非各个装备制造企业都需要,也并非各个企业都具备上MES的条件。有些企业数控机床还没有用好、数控机床的数量很少,那也就没有必要使用MES;有些企业规模很小,恐怕也无上MES的必要。
3、发展智能化、数字化产品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和重点是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这一点虽已逐渐得到重视,但很多人仍然认为信息化就是CAD、ERP、电子商务。因此有必要加大数字化设计和开发数字化产品的力度,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随着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工程分析越来越多,相应的产品试验也越来越多,要加强CAE的应用,并开发企业自身产品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三维CAD、仿真、计算机辅助试验(CAT)等的应用和开发,也应加强。装备制造所需的工程分析软件,大部分是购买国外公司的,如结构分析软件、疲劳分析软件、流体分析软件、电磁分析软件、电路模拟软件等等,基本为国外公司的产品。这些软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企业还需在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特有的研发产品的软件,否则,自主创新无从谈起。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多为一个系统,而系统设计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提高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已成为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一个重点。
4、提升效率与效益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效率和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信息化是提高效率和效益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是最直接可以获得的效果。罗百辉认为,供应链管理优化,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是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精益生产,从低效走向高效、从粗放转为集约必不可少的过程。信息化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优化既是支撑又是促进。
5、培育、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是装备制造业的内容,有些虽不属装备制造业,但需要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装备。罗百辉表示,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当关注低碳经济、物联网、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发展,更应不失时机地发展射频标识(RFID)技术与设备、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设备,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2010年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作重点
1、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
在企业层面,要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全面推进;在行业层面,继续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典型经验的发掘、总结、提升、推广工作,以及工业信息化运行监测工作;在区域层面,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
2、围绕调结构、促发展,推进重点领域的“两化”融合。
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推动“两化”融合;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产品质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展生产型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
3、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
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群,促进关键国产软硬件应用,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谋划传感网、物联网的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示范。加强TD-SCDMA与传感网的密切结合,推进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4、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装备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节约清洁生产方式。用信息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开展增值服务。
一、2010年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方向
1、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首先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数据不准确、管理混乱,信息系统也就无法判断数据的准确性,只会给出错误的结论,导致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失效。当然,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加强基础管理的过程,但必须把加强基础管理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抓好。为此,要在企业内部梳理业务流程;加强各项业务数据的管理,提高其科学性、准确性;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
2、强化企业信息集成
在企业的ERP与有关系统的有效集成中,要着重解决技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集成,用好PDM。有条件的企业,可着手解决顶层与底层的集成,用好MES。需要指出的是,MES并非各个装备制造企业都需要,也并非各个企业都具备上MES的条件。有些企业数控机床还没有用好、数控机床的数量很少,那也就没有必要使用MES;有些企业规模很小,恐怕也无上MES的必要。
3、发展智能化、数字化产品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和重点是产品中融入信息技术,这一点虽已逐渐得到重视,但很多人仍然认为信息化就是CAD、ERP、电子商务。因此有必要加大数字化设计和开发数字化产品的力度,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随着企业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工程分析越来越多,相应的产品试验也越来越多,要加强CAE的应用,并开发企业自身产品所需要的应用软件。三维CAD、仿真、计算机辅助试验(CAT)等的应用和开发,也应加强。装备制造所需的工程分析软件,大部分是购买国外公司的,如结构分析软件、疲劳分析软件、流体分析软件、电磁分析软件、电路模拟软件等等,基本为国外公司的产品。这些软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企业还需在应用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特有的研发产品的软件,否则,自主创新无从谈起。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多为一个系统,而系统设计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提高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已成为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一个重点。
4、提升效率与效益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效率和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信息化是提高效率和效益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信息化的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是最直接可以获得的效果。罗百辉认为,供应链管理优化,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是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精益生产,从低效走向高效、从粗放转为集约必不可少的过程。信息化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优化既是支撑又是促进。
5、培育、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些是装备制造业的内容,有些虽不属装备制造业,但需要装备制造业为其提供装备。罗百辉表示,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当关注低碳经济、物联网、新材料、生物技术的发展,更应不失时机地发展射频标识(RFID)技术与设备、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设备,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2010年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作重点
1、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
在企业层面,要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全面推进;在行业层面,继续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典型经验的发掘、总结、提升、推广工作,以及工业信息化运行监测工作;在区域层面,继续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
2、围绕调结构、促发展,推进重点领域的“两化”融合。
围绕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推动“两化”融合;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产品质量;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展生产型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服务、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
3、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占领经济科技制高点。
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群,促进关键国产软硬件应用,为“两化”融合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谋划传感网、物联网的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开展应用示范。加强TD-SCDMA与传感网的密切结合,推进传感网与通信网融合发展。
4、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装备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
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节约清洁生产方式。用信息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开展增值服务。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