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寻我国从“造纸大国”走向“强国”路径

  近年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我国造纸业篷勃发展,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纸业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我们却为造纸业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巨大的消费能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解决发展造纸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近日,APP(中国)最新发布的《“绿色承诺,绿色发展”2012年第二季度报告》引入了“蓝色经济”的理念,并提出只有科学发展人工林才能更有效保护天然林,才能保障木材的国家安全;坚持走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现代造纸工业的必行之路,为业界探讨造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科学种植人工林保障木材安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环保焦点,森林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方面,森林面积减少,森林退化加剧等全球森林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木材供需矛盾尖锐的势头有增无减。森林不但要为全人类提供一个生态稳定的生存环境,还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发展和经济生活对木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的需求。

  面对供需矛盾,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黄文丁博士在跟《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交流时指出,科学发展人工林,实现森林资源主动培育,既能解决林产品短缺的矛盾,又能间接保护天然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世界上人工林总面积近3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7%。长期实践证明,应用成熟科学的营林技术营建的人工林,生长量比过去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人工林为全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业木材,其分布范围和生产力都存在极大的增长空间,并积极促进了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因此,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都很重视人工林的发展。

  黄文丁说,从1981年~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0.36%,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0.62亿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4%,在近年来全球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中国人工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然而,在这样一组漂亮的数据背后,依然存在挑战。国家林业局相关领导曾指出,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合理,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和1/7,仍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状况较差的国家。

  另外的挑战,来自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对木材原料的巨大刚性需求。同需求相比,目前中国人工林的产量供应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存在单位产量低、林产品加工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问题。因此,在中国发展人工林也被赋予了另一层战略意义,即通过打通完善上下游产业供应链,改变中国在木材上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为产业升级助力。

  黄文丁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2015年中国木材消费量将达到3.3亿~3.4亿立方米,而国内可供应量仅有1.9亿立方米,还有40%依赖进口。供求缺口之大,令人堪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人工林蓄积面积,将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事实上,科学发展人工林是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的方向,也是一条大有可为之路。APP(中国)公关总监张文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APP中国通过种植人工林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一方面,APP中国增加了森林固碳,加强了生态建设;另一方面,APP中国缓解了目前我国造纸产业对进口浆原料的严重依赖,APP中国减少国际木浆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蓝色经济 ”指引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路上,“绿色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贫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肯定;但是伴随“绿色经济”,环保溢价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因此,由比利时研究者冈特·鲍利所提出的“蓝色经济”概念开始广受关注。

  《报告》指出,现代造纸业作为资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早就开始探索多赢平衡的“蓝色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林纸结合”的运作模式本身就是“蓝色经济”所倡导的循环经济、永续发展的最好例证;其次,现代造纸业凭借成熟的技术和规模的投入,在制浆造纸环节已经构建了前期利用而非后端处理的系统,有效地将一个循环中的废料运化为另一个循环的养分;最后,现代造纸业将产业链有效延伸,带动多层次就业,体现了“蓝色经济”特别强调的“环保、经济、就业”三赢的目标。

  这一点,在现代化的造纸领域已经出现令人惊喜的尝试。在原料方面,对混合热带硬木废材的利用就是个明显的例证。亚洲林业大国印尼将不具备生产能力的退化土地规划为人工林区域,并在开发荒地和低价值或退化的森林的过程中产生的混合热带硬木废材分配到造纸行业加以利用,因为如果把这些材料留在当地就地掩埋或者焚烧都会增加周边环境的负载,而充分利用这些硬木废材,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则是一个更为高明的选择。

  另外,将原材料进行合理分解、充分利用,也当属浆纸行业在“蓝色经济”方面的小试牛刀。张文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传统制浆业通过碱法和亚硫酸法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分离,取得商用纤维,而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主要成分为碱和木质素)则被作为废弃物排出,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现代制浆业则采用碱回收系统回收“黑液”,它的处理工艺是将黑液蒸发浓缩后,送入碱回收锅炉燃烧形成蒸汽用于发电,这就是“蓝色经济”倡导的让一个过程的垃圾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使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

  这些蕴藏在新方法中的商业机遇,不仅在实体经济中得到验证,在虚拟经济中也开始做出尝试。如在“林浆纸一体化”的平台之上,利用人工林的储碳功能,紧密联接由此衍生出的金融资本,将林产业融入了一个有巨大潜力的新产业链(碳交易市场)。张文展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仅APP在中国建造的30万公顷浆纸人工林,平均每年可固碳217万吨,吸收二氧化碳约800万吨。”

  《报告》指出,对于企业及社会而言,“蓝色经济”让其在节约资源和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效能,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这种强大的商业动力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在商界中推行环保无需只靠严苛的环保法规和大量财政补贴方才能落实。“蓝色经济”为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揭开了更为广阔和远大的图景。

  “纸业大国”走向“纸业强国”

  据统计,全球造纸业生产与消费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而我国造纸业近10年来以18%的增幅列居世界之首。截至2010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有3700多家,产量为926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5%,居世界首位。“纸业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但走向“纸业强国”还任重而道远。

  “小造纸”往往成为污染大户。据调查,大多数中小纸厂排放污水,其COD指标一般都超出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而将优势集为大成、领军中国制浆造纸业发展的正是大型骨干企业。中国造纸协会《中国造纸工业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较2001年

  增长5440万吨,增长率为170%;但同期,作为造纸业最主要环境指标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从203.3万吨下降到109.7万吨,降幅达46%;COD万元产值排放强度从0.168吨/万元降到0.025吨/万元,下降幅度高达85%,这些成绩约80%都来自于大型造纸骨干企业。

  正是看到了大型骨干造纸企业在推动中国造纸业进步上的成绩,国家颁布了严格的行业准入和淘汰制度以及日益趋紧的环保要求,不断通过行政手段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整合,让市场空间逐步转向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领先企业。但目前,中国的大型造纸企业仍只有1%,中型企业仅有11%,与造纸强国的高行业集中度相去甚远。张文展说,90年代,传统造纸业大概有1万多家,都是1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20年来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现在估计不到3000家,而现代造纸业走林浆纸一体化的企业大概有70家。

  中国纸业的崛起之路,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的指导和支持,需要龙头企业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上的引领和带动,中国造纸业才能产量和消费量齐飞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与技术升级的相互促进,真正提升国际影响力,完成从“纸业大国”走国“纸业强国”的华丽转身。

  对此,张文展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继续走林浆纸一体化的道路,解决运输等成本过高的问题;第二,坚持国家整体规划,解决同质化竞争和科学布局等问题;第三,做好国际认证和反贸易壁垒工作,解决国际化与市场的问题;第四,坚持科技创新,持续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新瓶颈;第五,建立造纸业诚信与社会责任体系。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