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器人抢滩本土市场 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
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相继掀起了机器人研发热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标志,我国机器人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必须加快推进。
按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分类,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介绍说,原来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替代重体力劳动和复杂劳动,应用最广泛的是汽车制造业,如今则扩展到食品制造、包装等更广泛的领域。服务机器人虽未大规模应用,但已处于产业化前夜。
机器人将对劳动力产生替代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似乎并不需要发展机器人。而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看来,对于中国而言,发展机器人尤为重要。罗百辉分析说,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能耗等因素使得我国单纯依靠资源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由“中国制造”向“智造”转型,而工业机器人技术将是转型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机器人在国内的快速扩张。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统计,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6860台,同比增长41%,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我国市场规模尽管已是全球最大,但仍有巨大发展空间。2012年,我国每万名产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25,远低于韩国的347、日本的339,不足国际平均水平58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很滞后,在汽车制造等高端行业领域,外资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达96%,几乎成垄断地位。
随着市场容量不断增长,近年来国产机器人发展速度很快。截至今年9月,国内机器人企业约420家,各省市在建机器人工厂超过30个。资本市场上,具备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达40多家。尽管数量猛增,守着广阔市场的国产机器人厂商仍然无法“近水楼台先得月”。
罗百辉表示,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以三轴、四轴的坐标机器人和平面多关节机器人为主,六轴的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比重不足6%。而外资品牌销售的工业机器人中多关节型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比重的62%,自主品牌产品还远不能满足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技术的落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时间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薄弱的创新能力。从机器人制造的专利数量中可窥一斑。2013年,我国的机器人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达4350件,但在核心技术上专利缺失严重。以在机器人制造中常用的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仅有26件,发明专利只有2件;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专利47件,26件是发明专利。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整机面临空壳化是主要问题。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方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在曲道奎看来,创新能力弱与国内机器人企业急功近利、一哄而上不无关系。国内的机器人企业遍地开花,跟机器人相关的规模企业已有140多家,平均每周就会出现一个机器人概念的企业,而国外的机器人企业不过十几家。
工信部2013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台以上。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个目标能否按期实现?罗百辉表示,有可能但也有难度。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建立起了从机器人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业机器人整机生产能力。这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下一步机器人生产企业需要练好“创新”这门内功。
罗百辉认为,国产机器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发滞后、高端产品缺乏、低端产能过剩等。机器人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要从低端冲出重围,最重要的是业内企业戒除投机心态,将重心转移到技术研发上。
还有一个数字值得注意,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仅在3%左右。提高机器人企业的创新能力,完善产学研转化机制无疑必不可缺。我们需要调动发明人不断创新的积极性,用知识产权保护发明人的劳动创造;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改善研发与产业脱节的现状。
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董事长凌琳表示,目前不少机器人生产企业开始重视提升创新能力。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日前正式成立,联盟将通过联合攻关突破机器人共性核心技术,并将技术成果进行市场化转变,研发机器人系列产品,打造创新平台,形成技术合力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随着重视创新的企业越来越多,我国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将得以显著提高。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