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访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黄文俊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而在青海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此问题,本报专访了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黄文俊。
记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您看着力点在改什么,怎么改?
黄文俊: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青海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抓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持续优化工业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才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去,青海工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青海工业转变长期以来对速度的纠结、对规模的偏好和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果断停止对三江源地区工业增加值的考核。开展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达标对标行动,并于2013年起全面停止审批新建电解铝、水泥等高载能项目。关停并转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保护区的黄金、石棉等勘探开发企业。建立高于国家和行业的淘汰标准,累计淘汰208万吨落后产能。
到去年底,青海基本构建了5个千亿级产业基地、10个循环产业集群。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形成了园区间循环利用、产业互补和错位发展,三大工业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68%。培育形成锂电、光伏光热、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12条循环产业链。可以说,青海工业增长方式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记者: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青海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黄文俊: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全面启动实施了具有青海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程。发挥资源、能源等比较优势,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千亿锂电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和盐湖化工基地,推动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轻工等绿色产业发展。去年,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2%,高科技产业同比增长27%。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成长为青海省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影响力最大的产业。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先后取得“高海拔地区高性能高压化成箔化成工艺技术”“铝电解节能控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一批科技成果和专利。坚定“依靠过剩产能支撑的短期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认识,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年内计划压减的钢铁、煤炭产能已全部停产。以处置国有“僵尸企业”为突破口,有序推进31家“僵尸企业”分类处置工作,首批18户“僵尸企业”实现一次出清。
强化监事会当期监督,深入重点企业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建立和落实金融机构信息反馈、企业重大风险报告和各级风险监控制度,形成了信息共享、分级落实的风险防控格局。通过密切关注重点企业到期贷款、债务和资金链等风险点,逐企跟踪,及时处置,有效化解了有关企业债务风险。采取行政协调、企业瘦身、资产重组等手段,盘活了部分企业存量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通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工具,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截至4月末,省内29家企业完成直接融资近200亿元,同比增长64.5%。
记者:当前,需要以改革创新赢发展动力,在这方面,青海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又将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黄文俊:“十二五”期间,青海取消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停征和免征中央及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104项。连续三年开展“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活动,在全省5332家企业力推“马上就办”机制,解决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问题及瓶颈环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政产学研联合,先后攻克盐湖提锂、特色生物提取等一批重大技术瓶颈,突破了铬铁矿热炉全密闭冶炼、多晶硅冷氢化等一批关键技术,光伏光热、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部分装备技术跻身国际国内领先行列。借力“青洽会”重要窗口平台,近三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2%。当前,全省上下正朝着打造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省份之一的目标迈进。
应对经济下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加快破解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我们“渡河的船”“过河的桥”。青海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按照“一年破局、两年稳定、三年提升”的总体目标,稳扎稳打,着力实现改革突破。未来三年实施技改项目600项、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0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225万吨、减轻企业负担200亿元等硬性指标,既是青海主动进位、自我加压的选择,也是形势所迫、刻不容缓的必然。青海工业一定能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新型绿色工业之路。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