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机器人行业规范信号显现 “机器换人”愈加激烈

  机器人产业或接棒VR成为2017年资本市场的香饽饽,规范洗牌势在必行。从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获悉,质检总局、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未来将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企业产品的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这意味着,政策和资本双重推动,“机器换人”将进入实质并告别盲目无序发展,机器换人带来的竞争与洗牌也将在新的这一年更加激烈。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2017年持续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化,国内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机遇窗口期。阿里研究院日前在“第二届新经济智库大会”上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每部署一个机器人,会创造出3.6个新岗位;到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将达4.15亿。创新点燃需求,政策驱动发展,只要突破核心技术,切实把握市场需求,国内机器人产业持续高景气度发展前景可期。

QQ

  “规范”信号显现

  数十年耕耘与积累,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且国产机器人的生产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6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增长,上半年累计销售19257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3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2个百分点;考虑到前期研发企业实现投产、新企业进入等因素,实际销量比上年增长70.8%,已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产业发展处于上升通道。

  机器人行业规范信号显现 “机器换人”愈加激烈

  从大到强,则需要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需要政策出台治乱纠偏。从近期来看,政策引导,规范发展、健康发展正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线。日前发布的《意见》共十四条,涉及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立原则、标准体系构成、认证平台建设及认证开展等四大方面。团体标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企业产品的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的建立以及鼓励以自愿联盟的形式开展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活动等成为亮点;“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行”四大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的市场化原则则将督促企业加快技术创新,走向中高端。几乎同期,机器人检测认证标准工作组和公共服务机器人标准工作组成立,同时宣布《中国机器人标准化白皮书》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布。工信部近日印发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还提出,到2020年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认定100家左右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围绕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制修订标准10000项以上,主导形成国际标准120项以上。

  在此之前,政策组合拳已经成为激发机器人产品和行业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引导产业发展方式和规模。如2016年12月29日,工信部办公厅、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发布《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旨在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协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工信部制订《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对工业机器人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研发创新能力等提出要求。2016年12月7日,工信部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6年3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机器人产业发展要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

  转型升级应对“三化”

  我国机器人产业前景可期,但同样伴随发展难题和瓶颈。综观现状,其一,洋机器人成为市场主角。以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FAUNC、日本安川电机组成的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阶领域,占据全球50%的市场份额,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关键核心技术是其利器。其二,国产机器人现“内伤”: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产业化发展有待秩序化。正如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患逐步显现,小、散、弱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表述得则更为直接,“中国3000多家机器人企业中,只有10%的机器人企业有竞争力,其余90%什么都不像,只是充一个概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机器?厂商处境更显尴尬:替换掉中国工人的机器人大部分为洋品牌,究其原因则是核心技术缺失。有如我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国亟需解决产业存在的核心技术空心化、关键零部件进口化、高端产品边缘化问题,向机器人强国突围,才能避免将可观的市场“金矿”拱手让人。

  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波还曾指出,任何一个行业都从泡沫开始,大量的创业者进去,大量的资本进去,但实际上这个场景是模糊的,2000多家机器人企业可能会死掉90%,只有真实的场景应用的机器人才能活下去。因此,只有真正明确并解决“中国机器人产业究竟弱在哪里”,才能知道国产机器人离爆发还有多远。

  做强产业,做优品质

  机器换人将是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机器人产业欲谋崛起,必先苦其心志,在蓝海竞争中成长。

  做强产业,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重点指出了将“突破机器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瓶颈”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近日表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是整体框架,下一步会落实各个领域的子领域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对如何落实“两突破”将做出相应的部署,对机器人质量可靠性等方面会有相关的政策,预计今年年底应该会有一些相应的政策陆续出台。而设立目标和建立行业规范不难,关键在于落实,政策顶层设计最终需要靠企业脚踏实地攻关。当前,重庆高创机器人研究院成立、广东东莞道滘成功引进中技克美在当地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都可视为打造机器人产业高端研发平台的有效举措。

  做优品质。洋机器人并非毫无弱点,水土不服、售后维修、价格高等弊端,恰恰是国产机器人逆袭的优势。国内厂商一方面务必加强自身研发实力,甚至通过并购快速获得核心技术;另一方面需切实在服务方面做文章。业内人士指出,“2016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进入盲目发展状态,在资本泡沫与市场隐患下,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应精耕细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