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仪器的尴尬与突围
很多人在买食品时会留意观察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根据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多少来判断食品营养价值,这些数据的检测都离不开专业设备仪器。高端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个看似“远在天边”的行业,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国内相关检测仪器行业起步晚,90%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等方面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内仪器企业能否抢回这块巨大的蛋糕?记者专访了济南海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深入剖析民族仪器的突围之路。
行业尴尬:90%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
海能仪器所在的行业被称为高端专用设备行业。大学毕业后,王志刚从事仪器代理行业,2006年,王志刚成立海能仪器。据了解,国内高端专用设备产业起步晚,仅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而国外欧美发达国家产业起步至少已有五六十年。在这个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王志刚亲眼见到了国内企业的尴尬与困境。
“这个产业在国外起步较早,不管是技术、工艺、性能还是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比国内同行业有优势。”王志刚坦言,国内仪器与国外相比,在做工、可靠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国外在仪器的精密性方面积累沉淀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成为国产一起的致命点。”
但不管是技术、工艺还是性能等,王志刚坚信国产仪器并不比国外差,“随着国内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现在很多国内仪器的品质并不比国外差。”让王志刚觉得国内仪器行业现实残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国人的意识,“很多人都觉得外来和尚会念经,大家总觉得国外的就是好的,因此在招标、采购时,国内仪器处于很尴尬的位置。”让王志刚难忘的一件事是,他了解到一个政府部门需要采购一些食品、药品检测仪器,带着对国产仪器的信心他想把海能的产品推荐给对方,然而对方连门都没让他进,“国人都不相信我们自己的产品,那国产的信心从何而来?”
即使性能相近的仪器,国外产品也要比国内贵至少一半以上,这样也对国产仪器间接造成了伤害。王志刚介绍到,包括海能在内的很多国内企业所使用的仪器配件与国外知名仪器企业使用的配件都来自同一厂家,相同的配件、类似的工艺,“国外仪器的高利润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资金用来研发产品、进行市场营销和开拓,国内仪器企业怎么办?我们没有这样的优势。”
突破垄断:民族仪器铸就品质典范
2006年,王志刚注入所有资金成立了海能仪器,从当初注册资金仅有50万元发展到如今近亿元总资产,王志刚让海能一步步发展成为国内仪器行业翘楚。2010年,海能提出“民族仪器,品质典范”口号,王志刚希望海能不仅发展成为中国国产仪器中的精品品牌,更能发展成为能与国外品牌仪器相抗衡的国产品牌。
海能主要致力于提供食品安全与营养及药品分析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从最初只提供单一的凯氏定氮仪,到提供相应的消解仪、浓缩仪和专用滴定仪,再到推出脂肪测定仪和粗纤维测定仪,2011年,海能仪器又推出了旋光仪、折光仪、熔点仪等物理光学新产品。
“每种仪器都由一个小团队负责研发。我不要求人多和快速,重要的是把每类仪器做精做透,做实用。”王志刚说,海能就是要瞄准国外品牌企业,做国产仪器的典范,在技术、工艺、性能等方面赶超国外同行。
让王志刚高兴的是,经过海能和其他国产仪器企业的努力,国产仪器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逐渐扩大。有件事让至今王志刚印象深刻引以为,蒙牛企业要采购一批食品检测仪器,海能与其他三家国外知名企业参与到招标中,“国外企业报价1000万元,同样性能的产品加上售后服务等海能报价才300万元。”蒙牛企业在对这四个企业的仪器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对比后得出结论,海能仪器在这四个品牌仪器中排行第二,最终蒙牛选择了海能。王志刚回忆到,当时国外仪器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中国人,招标结束后他悄悄对王志刚说:“虽然我们企业失败了,但作为中国人能看到国产仪器大放异彩我很开心。”
资本运作:挂牌让企业更规范百亩工业园即将建成
2014年1月26日,海能仪器等济南9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对于选择上市的原因,王志刚有自己的考虑,“有规模优势才能使企业真正具备规避风险的能力。”近一年来,王志刚接触了上百家风投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做公众型企业,科学仪器研发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风险投资会加快产品研发的速度”。
在王志刚看来,挂牌上市并不意味着资本套现,而是希望中国能成长出真正走向世界的优秀科学仪器企业,“海能的目标绝不仅止于在中国做得好就可以了。”企业的发展必须用现在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融资、产品研发、产品性能改善等提高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王志刚带记者参观了海能的厂房,他告诉记者,目前位于高新区的厂房是租来的,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的厂房很难适应扩大再生产,“很多客户来到我们的厂房一看条件这么简陋,直接就影响了对我们产品的信心。”为此,王志刚在德州建立了100亩的海能工业园,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国外品牌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他们的全产业链化生产,除了螺丝钉不是自己生产的,其余全部门自主核心技术。”未来,海能工业园内将在上游产业链方面投入大量力量。目前,海能已经耗资上百万元购进电路板生产设备,甚至连说明书也一改外包的方式自己打印,“这样质量可控,成本降低,进而更能提高国内仪器的市场竞争力。”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