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频道

“引进来走出去”并举推动机械工业国际化进程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建国63年、改革开放34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具有较大规模和相当实力、技术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业体系。截至2011年底,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6万家,从业人员1752万人,资产总额达到1.96万亿元,工业产值突破16万亿元,居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一些成果和尝试,主要体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陆仁琪有着深刻体会,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引进来”波折重重

  记者:粗略来看,“引进来”包括引进技术和引进资金,我国的引进技术经历了哪些阶段?在此过程中能吸收哪些经验和教训?

  陆仁琪:自建国以来,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机械工业基地,奠定了我国机械制造与机械科研发展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机械工业技术引进转向日本、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技术引进的规模较小,进展迟缓;上世纪70年代机械工业技术引进扩大到整个西方国家;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图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对技术引进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并购浪潮兴起,我国机械工业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一个新台阶。回顾机械工业技术引进的曲折发展历程,得出以下启示:

  首先,必须正确选择技术引进的内容与方式。目前,中国机械工业已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已没有必要再像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那样为提高生产能力而花费大量外汇去进口大批成套设备,而应当进一步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增强本国的自主开发能力。

  其次,必须处理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科学无国界,技术却有国界。目前中国机械工业所引进的技术大都是世界上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先进技术,大部分是国外处于生产饱和期和即将淘汰的设备和技术,真正的高新技术欧美国家迟迟不轻易转让,我们也无法通过技术贸易方式获取。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只重视引进技术和设备满足于投产和扩产,而不重视自主创新,那只能永远步别人的后尘。根据对“八五”期间我国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开发成功的92种量大面广的典型新产品抽样调查的结果,利用国外技术开发的产品占57%,立足于国内自主开发的只占43%,说明中国机械工业发展对引进技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我国机械工业在今后的技术引进中,必须把学习借鉴和发展自主创新相结合,将引进先进技术与提高国内科研、设计、制造能力相结合,在加强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与创新工作。开展引进技术工作,要特别关注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记者:引进资金方面我国又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陆仁琪:我国机械工业是外资参与度最高的行业之一。1981年外资开始进入机械制造业,最初阶段是以港澳台投资为主,此后是日、德、法、美、澳、韩等发达国家。目前世界500强的大型跨国公司中主要经营机械产品的企业基本都在中国有投资企业,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已设立几十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销售额占到我国机械工业销售总额的比重接近30%,出口额占我国机械工业出口总额的50%。到2005年,我国机械工业开始在利用外资和开展进出口外贸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机械产品已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支柱产品。机械产品现在享受的实际进口关税水平为10%左右,大大低于全国16.7%的平均关税税率,机械设备的进口基本上都采用国际招标方式,实际上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已基本与国际社会接轨,已完全适应在比较开放的竞争环境中运行。

  自1981年我国机械工业开始承接境外投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机械工业实际利用外资接近千亿美元。外资企业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等做出了贡献。我国机械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曾保持30%以上的企业均集中在私营和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外贸进出口所占比重达61%(2011年统计数据),外资企业是我国机械工业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吸引外资对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有利于推动国企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和增值;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引进境外先进的管理和新技术;有利于促进部分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吸纳部分劳动力就业。

  “走出去”喜忧参半

  记者:“走出去”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将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调整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重要抉择。请您谈谈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这一过程当中的成与败。

  陆仁琪:企业“走出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这个战略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繁荣。

  “走出去”不仅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具体表现,同时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都有一定促进作用。当然,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走出去”可能会承受空前的压力:在外存在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语言方面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复合型人才匮乏和海外经营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

  鼓励有条件的机械制造企业“走出去”,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海内外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走出去”可以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相关品牌效益;获取国际销售网络及市场营销经验与信息资源;获取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企业“走出去”可以规避日趋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扩大出口,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提高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国际地位。

  到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走出去”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存。其中成功的例子,如秦川机床集团并购美国ABM拉削公司,成为我国优势产品——齿轮磨床的重要补充。哈量集团并购德国Kelch公司,拥有对方的品牌和技术,为我方培养了人才队伍。北京第一机床集团并购德国沃·考波格机床厂,合作双方利用优势,采取灵活方式共同承接国际上的订货,包括用德方技术帮助中方承接重要订货取得成功。潍柴动力收购意大利法拉帝75%的股份,中联重科完成对世界混凝土机械知名品牌CIFA的并购,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世界混凝土机械排名第一)。

  海外并购不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上汽集团并购韩国的双龙公司,整合不利。遇到的典型性问题是调研功课不足,盲目上阵,对潜在的管理和文化等问题分析不清,收购后又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某机床集团并购德国aba磨床公司,由于“水土不服”等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还有一些正处在进退两难或打官司的阶段。

  推动行业扩大对外开放

  记者:您对中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何建议?

  陆仁琪:要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的国际化水平,有四点建议可资借鉴。

  第一,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和“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原则,推动机械工业扩大对外开放。统筹规划,不断提高引进工作的质量,从调结构和转方式的高度,总结“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经验教训,避免和防止低水平和重复引进,贸然和盲目地“走出去”。把研发基地建设、“三基”(基础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走出去”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以取得调整产品结构与开拓市场的双赢效果。

  第二,以贯彻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正在酝酿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飞速发展,在打造新型现代化制造业方面激烈的国际竞争局面正在形成。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已纷纷出台加速发展新兴产业计划,比如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联盟计划”,以确保其制造业的绝对领先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的能力,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三,掌握和运用国际规则,争取一个制造大国应有的话语权,为中国装备装备世界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我国机械工业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机械工业有大到强的重要途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目前已成为全球机械制造大国,产业规模和实际产能令世界瞩目,但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综合实力还有相当的差距,所处地位属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尽管在部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开始增强,比如在电工电器、内燃机、机械通用零部件、制冷空调等领域,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多个秘书处的工作;仪器仪表行业有3个标准被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为国际标准。但是,这与一个世界制造大国的身份还很不相称,我们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议价权。

  第四,大力培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解决后顾之忧。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投资环境,以及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国际商务和科技合作管理人才。在全球普遍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今天,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都迫切需要。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应当携手努力,建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训体系,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