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东: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以质为先
“当今中国制造可以说是遍布全球,然而中国人却喜欢出国门扫货,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在14日于江苏苏州举办的第二届太湖知识产权论坛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苏州大学苏州知识产权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吴汉东的话发人深省。
在吴汉东看来,中国产品缺乏吸引力,源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的路上,亟待增强科技创新力与品牌影响力,“一定要改变‘中国买什么,人家立马加价;中国卖什么,什么都便宜’的怪圈。”
占有率70%利润率5%
中国制造业为何留不住国人的购买欲?吴汉东认为,症结之一就在于创新能力的不足。
“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在于知识产权的生产管理能力。有数据显示,美国知识产权密集产业占产业20%,但却占据美国GDP总量的35%,提供了28%的就业。据欧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占产业50%以上,占据其GDP总量的39%,提供了35%的就业以及90%的出口。”而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则远远在此之下。
另外一个显证是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率的不相匹配。以手机市场为例,苹果手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7%,但其利润率却高达70%。而中国手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70%,其利润率却只有5%。可见,知识产权在企业的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吴汉东说,中国制造占到国际生产用量的20%,而英国作为世界工厂时期却达到了50%。美国在1913年也曾达到了36%。“中国拥有全面的生产体系,却鲜有产业位于世界前列。”
比如,中法合作中标英国核电项目,“中国仅仅负责核电设施的建设等,而法国则负责核心技术方面。”吴汉东说。
产品缺乏世界知名品牌
吴汉东认为,中国制造更大的问题在于质量,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他举例说,英国制造给出的印象是高贵,德国制造则与严谨的工业精神相连,日本制造意味着精致,美国制造就是先进。而对于中国制造而言,恐怕主要就是速度与“价廉”了,这几乎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标签。
此外,中国产品也亟待转化为中国品牌。“品牌等同于核心竞争力,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曾说,中国各个企业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品牌建设。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贴牌大国,仅仅是生产产品,但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吴汉东说。
吴汉东建议,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之中,使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推动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一体化战略,使企业研发、推广、管理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苏州高新区专利申请速增
在创新能力上,也有一些好消息,提醒我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非遥不可及。
据苏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介绍,2014年,苏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3万件和5.5万件,继续保持全国前茅。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PCT专利申请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四位。而其中的苏州高新区专利申请,自2008年至2014年期间,年均增速高达39%,发明专利申请的平均增速达到62%。今年1月至9月份的专利申请1030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55.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5件。
苏州大学苏州知识产权研究院副院长董炳和教授称,今年5月8日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其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强国”的表现应当是性能和质量。唯有创新才能建设制造业强国。创新离不开法律保护,得不到法律保护的创新活动只能成为创新者的成本劣势而不是竞争优势。
文章版权归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